第98章 永嘉之乱和衣冠难度(第2/2 页)
东南向的支流,向东南方向迁移至今江苏扬州及长江南岸的镇江、常州一带;中线是部分来自关中地区和洛阳一带的居民沿汉水南下,进入今陕西汉中和湖北襄樊一带;西线是关中士庶百姓沿着陆路从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影响:为了安置庞大的南迁人口,东晋南朝政府在南方地区建立了侨州、侨郡、侨县等行政机构。这次衣冠南渡促使南方人口大大增加,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同时,大量的权贵及名人雅士进入南方,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水平,使北方和南方彼此迥异的异质文化得以充分交流,促进了南北的融合。
2.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衣冠南渡:
背景:唐中晚期,募兵制下地方节度使形成将帅专兵的局面,不仅握有军事大权,还攫取了财政及民政大权,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军15万,在范阳发动叛乱,先后攻克洛阳、潼关,逼近京师长安,唐玄宗率宗室百官逃入成都,长安陷落。
经过:北方百姓主要南迁路线分为东、中、西三条。东线又分水路和陆路,水路依靠大运河来到南方,陆路从洛阳到蔡阳,经过寿春、庐州抵达长江北岸,进入江西;中线来自关中和中原的北方百姓,以襄阳为汇聚点,从水路沿汉水而下,进入江汉平原,或逆流而上到湖南岳阳进入洞庭湖,再逆湘江而上深入湖南各地,陆路则经过荆门进入江汉平原,再由江陵渡江沿洞庭湖西岸深入湖南,或者经过枣阳、随州到江汉,并东下鄂东;西线是来自陕、甘西北百姓的南迁通道,或者从陕南汉中盆地经过大巴山的一些隘口进入巴蜀,或者沿着甘肃东南部的白龙江进入蜀地。
影响:江南、四川、江西、福建是接受北方流民最多的地区,两湖地区也接受了相当数量的北方流民,淮南和荆襄地区成为北方流民南迁的过渡地带,岭南地区首次接受了大批来自北方的战争流民。这次南迁使得唐朝的经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的衣冠南渡:
背景: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开始大举攻宋,沿途官军大多弃城而走,百姓纷纷逃亡。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府,并于次年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官员共3000多人北撤,北宋灭亡。
经过:北方百姓南迁共有三条路线,一是中线,南向由洛河南进入湖北,再进入广东、广西;二是东线,从淮北入淮南,渡长江,进入江南、安徽南部、浙江;三是部分百姓跟随宋高宗赵构的路线,到达临安。
影响:随着宋室南迁,政治中心的南移,又带动了中国由北往南的第三次移民潮。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都城杭州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长江流域在华夏经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