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班超完美谢幕(第2/4 页)
和帝亲自到东观去看书,召见了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人讲解经义,鲁丕也在。贾逵是贾谊的九世孙,他家几代人都精通经学,贾逵自己更是专心研究古学,写了《左氏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献给朝廷,被收藏在秘馆里,入朝当了郎官。他又奉诏写了《尚书古文同异》,还有《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前汉的时候,辕固传齐诗,申公传鲁诗,韩婴传韩诗,毛苌传毛诗。他还写了《周官解诂》,一共十几卷,都是其他儒生没说到的,所以在儒林里名声很大。和帝升贾逵为左中郎将,后来又改为侍中,兼任骑都尉,在朝廷里参与机密,还兼任秘书,很受信任,满朝的人都推崇他为经师。黄香是江夏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哭得很伤心,差点丢了性命,同乡人都夸他孝顺。十二岁的时候,被太守刘护征召,在幕下做事,被称为门下孝子。黄香博览经典,精通道术,京城的人都称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来入朝当了尚书郎,很快升到尚书令。
这贾侍中、黄尚书两个人,一个是家传经学,一个是少年博学,平时讲学都很厉害,一回答问题,那都是口若悬河,不用想很久。没想到鲁叔陵和他们辩论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说得明明白白,反倒让贾黄这两位老儒生没话说,回答得支支吾吾的。和帝看着鲁丕,直夸他说得好,还赐给他帽子、袜子和一套衣服。这可把贾黄两人弄得有点尴尬。
鲁丕谢了恩退下后,第二天又上书说:“臣没啥本事却当了大官,现在年纪大了,没什么精力。上次能和他们辩论,其实也没说出什么特别的。陛下赐给我衣服,真是太优厚了。臣听说讲解经书要传先师的话,不能自己瞎编,不能互相谦让;谦让了道理就说不清楚,就像规矩准绳不能弯曲一样。提问的人一定要说明根据,讲解的人一定要确立自己的观点;那些没用的浮华话,不要说出来,这样心思不用费太多,道术就能更彰显。对于观点不同的,让他们各自说自己的师法,广泛地看其中的道理,看看诗人的旨意,考察《雅颂》的开头结尾,明白舜禹皋陶相互告诫的话,清楚周公箕子所陈述的内容,观察人文,教化天下。陛下既然广泛地接纳直言进谏来广开言路,就不要让普通百姓因为说话而获罪;既然要显扬那些隐居的贤才,就不要让偏远地方的人才被遗漏。这样言路畅通了,人才就能进来,人才进来了,经学就能阐明,天下不用费力就能治理好了。”
因为鲁丕这道奏疏,和帝就下诏求贤,让有司选拔明经洁行的人,让他们在经筵侍讲,还命令边郡各自举荐孝廉。诏书里说:“幽州、并州、凉州这些地方人口少,边境的劳役又多,好的官吏少,当官的路很窄。朕认为安抚外族要以人为本,命令边境各郡,人口十万以上的,每年举荐一个孝廉;不满十万的,两年举荐一个;五万以下的,三年举荐一个。”
大家可能会奇怪,和帝让边郡举荐孝廉,为啥限制得这么严格呢?其实啊,这孝廉可不好找,而且边郡的人,很多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大部分人都不太开化,能有几个真正的孝子、廉士呢?这就不多说了。
再说凉州西边,老是有寇患。叛羌迷唐之前被刘尚、赵世等人打败,逃到塞外,汉兵就回来了。这事儿前面也说过。朝廷里有人说刘尚、赵世胆小怕事,不敢追到底,应该治罪,结果他们就被抓到诏狱,还被免职了。这也太苛刻了。谒者王信代替刘尚统领军队,驻扎在枹罕;谒者耿谭代替赵世统领军队,驻扎在白石。耿谭悬赏招募羌人,羌人又陆续来归附。这俗话说“天下无难事,总教现银子”,还真是这么回事。迷唐看到自己的部众离散了,又害怕起来,就派人来投降。耿谭让迷唐自己来,才肯答应。迷唐没办法,只好到汉营来。耿谭和王信一起接受了他的投降,还让迷唐到朝廷去投诚。剩下的羌众不到两千人,都又饿又累,暂时住在金城,朝廷给他们吃的穿的。迷唐到了京城,朝拜完后,和帝让他回榆谷,不能再反叛。迷唐也不好多说什么,就告辞走了。可谁知道和帝又放他回去呢?他到了塞下,就不肯回原来的地方了。他觉得榆谷附近汉人修了河桥,往来很方便,自己守不住。于是就写信给护羌校尉吴祉,说自己的族人饿了,不肯回去。吴祉还真信了,给了他很多金帛,让他买粮食和牲畜。迷唐就出塞了,结果他变心了,到金城带着部众,顺便抢了湟中各胡人的东西,满载而归。王信、耿谭、吴祉都因此获罪,被罢职回家。朝廷改用酒泉太守周鲔当护羌校尉。
永元十三年秋天,迷唐又到赐支河曲,带着众人侵犯边境。周鲔和金城太守侯霸,调集各郡的士兵,还有湟中小月氏胡,一共三万人出塞,到了允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