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诊所往事(第1/2 页)
方医生站在诊所的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十年前,他刚从德国留学回来时,这条街还没有这么繁华。如今,西装革履的商人与身着旗袍的太太们来来往往,充满了新时代的气息。
"方医生,程家的人来了。"护士小声提醒道。
他转过身,看见沈若兰扶着程夫人走进来。最近这段时间,程夫人经常会感到头晕,今天总算说服她来看看。
"程夫人,请坐。"方医生示意护士搬来椅子。
程夫人坐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麻烦方医生了。其实就是有点头晕,本来不想来的,但若兰非要我来看看。"
方医生一边为她把脉,一边说:"沈姑娘做得对。身体的小毛病要及时治疗,不然拖着容易变大。"
沈若兰站在一旁,关切地问:"方医生,我婆婆这是怎么了?"
听她自然地称呼程夫人为婆婆,方医生不禁想起了这对婆媳的故事。他在上海滩行医多年,见过太多因为家庭矛盾而生病的人。但程家这对婆媳却格外和睦,常常一起来诊所,互相照顾。
"程夫人最近太操劳了,"他一边写处方一边说,"要多休息,少操心。"
程夫人笑道:"这哪能不操心?家里生意这么大,若不是有若兰帮忙,我怕是早就累倒了。"
方医生点点头。他还记得几个月前,程夫人第一次带沈若兰来诊所的情景。那时的沈若兰还有些拘谨,但举止已经很得体了。
"方医生,"沈若兰突然问,"您在德国学医的时候,也见过很多这样的病例吗?"
方医生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勾起了他的回忆:"是啊,不过在德国,太太们生病的原因往往是社交应酬太多。而在我们这里,大多是因为操劳。"
"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别吧,"程夫人感慨道,"听说洋人的太太们整天就知道跳舞喝茶,也不用管家里的事。"
沈若兰若有所思:"可能她们也有自己的烦恼。我听周夫人说,那些洋太太虽然表面风光,但也要应付各种社交压力。"
方医生欣赏地看了她一眼。这个年轻女子不仅有经商头脑,还很善于观察和思考。难怪程夫人这么看重她。
正说着,外面又进来一个病人。是个衣着朴素的老太太,手里还牵着个小女孩。
"方医生,"老太太气喘吁吁地说,"我家孙女发烧了,您给看看。"
方医生让护士把小女孩抱到诊疗台上。这个小病人他有印象,是附近一个小贩的女儿,前些日子因为感冒来过。
"多久了?"他一边检查一边问。
"从昨天晚上开始的,"老太太焦急地说,"本来想着熬一熬就好了,但今天越来越烫。"
方医生皱起眉头。小女孩的体温确实很高,而且呼吸有些困难。
"需要打针,"他说,"不过"
他没说完,但老太太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西药和打针的费用可不便宜,对一个小贩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就在这时,沈若兰站了出来:"大娘,您别担心,我来帮您付医药费。"
老太太连连摆手:"这怎么行?您是程家的少奶奶,我们怎么能"
"大娘,"沈若兰温和地说,"您不用客气。等孩子好了,让她爹卖菜的时候给我们多放点葱姜蒜就是了。"
这个小插曲让方医生想起了自己刚开业时的情景。那时候,很多病人都付不起西药的费用,他经常赊账,有时还会免费施药。后来渐渐有了名气,来看病的达官显贵多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最初的初心。
给小女孩打完针,护士又端来了程夫人的中药。这是方医生的特色:中西医结合。虽然他在德国主要学的是西医,但回国后又专门跟着老中医学习,把两种医术融会贯通。
"方医生,"程夫人接过药包时说,"您这样的好医生,怎么不去大医院?在这小诊所里,太委屈了。"
方医生笑着摇摇头:"我觉得挺好的。大医院规矩多,反而不如在这里自在。再说了,这里的街坊邻居都熟悉了,有个头疼脑热的,随时都能来看看。"
沈若兰说:"方医生这是悬壶济世的情怀。"
确实,这些年来,方医生见证了太多人生百态。有人带着重病来求医,有人为了家人四处借钱,也有人在病愈后感恩戴德。这些故事,都成了他行医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
送走程家婆媳后,方医生坐在诊室里,翻看着多年来记录病例的本子。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