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协商 解决(第1/2 页)
在东吴与蜀汉因青河水利资源分配问题而剑拔弩张之际,为了避免争端进一步升级,引发更大的冲突和危机,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再次肩负起了和平解决争端的重任,会面商讨解决方案。
那是一个阴天,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厚重的铅块压在人们的心头。风悄然无声,仿佛也在畏惧即将到来的激烈交锋。诸葛亮身着一袭白色的长袍,那长袍由上等的丝绸制成,光滑细腻,领口和袖口绣着精致的云纹,彰显着他的高雅与不凡。他手持羽扇,那羽扇的羽毛洁白如雪,每一根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排列,扇柄由珍贵的檀木打造,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他步伐从容而坚定地走进了协商的营帐,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有力。
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犹如一泓深不见底的清泉,能洞悉一切。他的脸庞清瘦,却透着坚毅和果敢,下巴上那几缕胡须随风轻轻飘动,更增添了几分仙风道骨。
周瑜则身着银色的铠甲,那铠甲在微弱的光线下依然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每一片甲叶都经过精心打磨,镶嵌着宝石和金属装饰,凸显出他的高贵和威严。他英姿飒爽,腰间佩剑的剑柄上镶满了宝石,剑身在剑鞘中隐隐透出寒意。他的目光锐利,犹如闪电般能够穿透人心,透露出一种决断和果敢。
两人在营帐中相对而坐,气氛凝重而压抑。营帐内布置简单,一张巨大的木桌摆在中央,上面铺着一张地图,标注着青河的流域和周边的农田分布。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盏油灯,火苗在风中摇曳,使得阴影在营帐内跳动。
“公瑾,此次水利之争,关乎两国百姓之生计,万不可意气用事。”诸葛亮率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犹如晨钟暮鼓,在营帐内回荡。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周瑜,手中的羽扇轻轻摇动,仿佛在为这紧张的气氛带来一丝清风。
周瑜微微点头,回应道:“孔明所言极是,但东吴之利益,亦不可轻易舍弃。”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他的双手紧紧地按在桌面上,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随着对话的展开,营帐内的气氛逐渐升温。
“青河之水,对我蜀汉至关重要,如今农田急需灌溉,若无水可用,百姓将陷入困境。”诸葛亮挥动着羽扇,神色严肃地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仿佛看到了蜀汉百姓因为缺水而愁苦的面容。
周瑜皱起眉头,反驳道:“东吴亦依赖青河已久,且水利设施众多,若减少用水,损失难以估量。”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东吴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钧。
双方各抒己见,言辞激烈,互不相让。营帐内的空气仿佛都因为他们的争论而变得炽热起来。
“公瑾,你且想想,若因这水利之争,引发两国战事,那百姓将遭受怎样的苦难?”诸葛亮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急切和忧虑。
周瑜沉默片刻,说道:“战事非我所愿,但水利之事,关乎东吴根本。”
然而,他们都清楚,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冷静协商,才能找到出路。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诸葛亮提议进行实地考察,以更准确地了解青河的水流情况和两岸农田的实际需求。
“公瑾,不如我们亲赴青河,实地考察一番,再做定夺。”诸葛亮说道。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希望周瑜能够同意这个提议。
周瑜思索片刻,点头同意:“如此甚好,眼见为实,方能做出合理判断。”他的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期待,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们带领着各自的随从和水利专家,沿着青河一路前行。青河两岸,景象萧条。农田里的土地干裂,一道道裂缝如同张开的大口,渴望着水的滋润。枯黄的庄稼在风中颤抖,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苦难。
在一处干涸的农田旁,一位老农跪在地上,双手捧着干裂的土地,眼中满是绝望。他的脸庞被岁月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皮肤因为长期的劳作而变得粗糙黝黑。
“大人啊,我们的庄稼都快旱死了,这可怎么活啊!”老农哭诉着,声音沙哑而悲切,泪水顺着他脸上的皱纹流淌下来,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
诸葛亮走上前,扶起老农,安慰道:“老人家莫急,我们定会想办法解决。”他的声音温和而充满关怀,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同情。
周瑜看到这一幕,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怜悯。他走上前,查看了一下土地的情况,眉头紧锁。
他们继续前行,仔细观察青河的河道、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