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 第38章 敢于直言的汉朝忠臣

第38章 敢于直言的汉朝忠臣(第1/4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不良人之拯救意难平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异界,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过日子远东新纪元1630荒野种地,把自己种成了护国将军开局入赘将军府,我成了文圣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坐断满江红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异域使命新楚殖民大明穿越成为大乾五皇子猎人:红蓝手开始的红眼病揍敌客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曹操请登基,皇帝我不当了崩铁模拟:乱破居然变成了病娇港综:开局召唤极限战士兵临城下之大汉再起!

后来,梁王来京城朝见皇帝,和太子刘启一起坐着马车进宫。当他们经过司马门的时候,没有按照规矩下车。这时,张释之恰好看见了这一幕,他赶紧跑过去,拦住了太子和梁王的马车,不让他们继续前行。同时,他根据汉朝的法律,实事求是地上奏弹劾他们。汉朝初年,宫里制定了一些规矩,其中司马门的规矩最为严格。全国各地上报朝廷的事情,以及各地进贡的物品,都要经过司马门接收。在司马门前,除了皇帝之外,不管是谁,都必须下车步行通过。如果有人忘记了这个规矩,就要被罚四两金子。张释之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指出他们因为经常出入皇宫,理应知道宫中的规矩,但现在却敢于在经过宫门时不下车,这是明知故犯,应以不敬之罪论处。这份弹劾的奏章被递交给皇帝后,文帝因为溺爱自己的儿子,加上觉得这只是件小事,就没有太在意,把它放在一边没有处理。然而,这件事恰巧被薄太后知道了。薄太后把文帝叫来,责备他纵容儿子不守规矩。文帝这才慌忙摘下帽子叩头谢罪,承认自己教育儿子不严,希望太后能够宽恕。薄太后于是派遣使者传达她的旨意,赦免了太子和梁王,让他们可以进宫拜见。文帝确实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并没有因为张释之的多管闲事而责怪他,反而称赞张释之守法公正,不徇私情,并决定再次提拔他。于是,文帝任命张释之为中大夫,不久后又将他升为中郎将。有一次,文帝带着他宠爱的妃子慎夫人一起出游霸陵。按照惯例,张释之需要随行护驾,于是也跟随文帝一同前往。霸陵位于长安城的东南方向,距离大约七十里,地势背靠大山,面朝河水,风景非常优美。文帝自己为自己选定了墓地,依山而建,因此被称为霸陵。当时,文帝在霸陵上四处眺望,欣赏周围的风景。接着,他又和慎夫人一起登上高处向东望去。他指着新丰道上的方向,对慎夫人说:

“从这里过去就是通往邯郸的重要道路呢。”

慎夫人原本是邯郸人,当她听到文帝提到邯郸时,不禁勾起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脸上露出了凄凉的神色,显得有些沮丧。文帝看到她原本如玉般美丽的脸庞变得黯淡无光,心里后悔自己说了让她不开心的话。于是,他吩咐身边的人取来一架瑟,让慎夫人弹奏瑟来抒发心中的情感。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赵国的女子以擅长弹奏瑟而闻名。慎夫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指法也非常高超。她接过瑟后,就按照乐谱,手指灵活地按在琴弦上,顺着曲调弹奏起来。文帝聆听着慎夫人弹奏的瑟声,那嘈杂而又清脆的音符中似乎隐藏着淡淡的悲伤,让他瞬间心绪起伏,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忧虑和惆怅。于是,他满怀感慨地唱起了一首歌,与瑟声相互应和。一边弹奏,一边吟唱,余音袅袅,美妙动听。直到歌声渐渐停歇,瑟声也随之停止。文帝转过头来对身边的臣子们说:

“人生短暂,不过百年光景,总有一天会走向生命的尽头。我死后,如果能用北山的坚硬石头做棺材的外椁,再加上麻絮和多种漆料,将棺材涂抹得严严实实,密封得十分牢固,那么我的棺材就必定能够坚不可摧,又有谁能够撼动它呢?”

文帝所思考的问题原来就是这个。周围的臣子们都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张释之,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如果皇陵中藏有令人垂涎的珍宝,那么即使是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材的外椁,南山的石头做墓门,把两座山合起来做成一座陵墓,也难免会有被人找到破绽的可能。反之,如果皇陵中没有珍贵的陪葬品,那么即使没有坚固的石椁,又何必过分担忧呢!”

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话,觉得他言之有理,于是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文帝于是下令启程回宫。后来,文帝又任命张释之为廷尉。张释之为官清廉公正,威严十足,京城的人们都对他敬畏有加,心悦诚服。

张释之之所以如此刚正不阿,其实也是有他的榜样和效仿对象的,就像萧何制定规矩后曹参继续沿用一样。他从骑尉一步步晋升,是得到了袁盎的推荐。而他之前担任的中郎将一职,正是由袁盎卸任后空缺出来的。袁盎一向以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屈而着称。以前他跟随文帝出游时,也曾多次不顾文帝的威严,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有一次,文帝非常宠信一个宦官赵谈,甚至让他与自己同车出行。袁盎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刻跪在地上进谏道:

“我听说与天子同车的,都是天下的豪杰英才,如今汉朝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能让一个受过刑罚的宦官与天子同车共载呢!”

文帝于是命令赵谈下车,赵谈虽然

目录
蒙山军末世之天降红包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