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苏安恒再表请命 太平主痛失高戬(第1/2 页)
张易之气急败坏,指着张说说:“张说你这是果然与魏元忠一起想造反!”
张说则冷静回应:“大家都看见了,张易之大人要下官作伪证,下官不愿意作伪证,张易之大人对我现在就是这个态度。”
群臣议论纷纷,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则出列说:“张说大人的话应该是可信的,他如果愿意作证,就不会出现与张国公争执的局面,请陛下明察!”
殿中侍御史王晙随后也上奏替魏元忠辩护。
就在此时,理匦使禀奏武则天说苏安恒又有上书,武则天命读,理匦使朗声读道:
“
臣闻明王有含天下之量,有济天下之心,能进天下之善,除天下之恶。若为君王而不行此四者,则当神冤鬼怒,阴错阳乱,欲使国家荣泰,其可得乎!陛下革命之初,勤于庶政,亲总万机,博采谋猷,傍求俊乂,故海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矣!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当今邪正莫辩,诉讼含冤,岂陛下昔是而今非,盖居安忘危之失也!
臣窃见御史大夫、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元忠,廉直有闻,位居宰辅。履忠正之基者,用元忠为龟镜;践邪佞之路者,嫉元忠若仇雠。麟台监张易之兄弟,在身无德,于国无功,不逾数年,遂极隆贵。自当饮冰怀惧,酌水思清,夙夜兢兢,以答恩造。不谓溪壑其志,豺狼其心,欲指鹿而献马,先害忠而损善;将斯乱代之法,污我明君之朝。自元忠下狱,臣见长安城内,街谈巷议,皆以陛下委任奸宄,斥逐贤良,以元忠必无不顺之言,以易之必有交乱之意,相逢偶语,人心不安。虽有忠臣烈士,空抚髀于私室。而钳口不敢言者,皆惧易之等威权,恐无辜而受戮,亦徒虚死耳!
今贼虏强盛,征敛烦重,以臣言之,万姓不胜其弊。况又闻陛下纵逸谗慝,禁锢良善,赏刑失中,则遐迩生变。臣恐四夷因之,则窥觇得失,以为边郡之患;百姓因之,即结聚义兵,以除君侧之恶。复恐逐鹿之党,叩关而至;乱阶之徒,从中相应;争锋于朱雀门内,问鼎于大明殿前,陛下将何事以谢之?复何方以御之?臣今为陛下计,安百姓之心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元忠之网,复其爵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好生恶杀,纵不能斩佞臣头以塞人望,臣请夺其荣宠,翦其羽翼,无使权柄在手,骄横日滋。专国倍于穰侯,回天过于左悺,则社稷危矣,惟陛下图之!
臣本微贱,不识元忠、易之,岂此可亲而彼可疏?但恐谗邪长而忠臣绝!伏愿陛下暂垂天鉴,察臣此心,即微臣朝志得行,夕死无恨!”
理匦使读完退下。此时,整个端扆殿寂静无声,没有人敢大声出气。张易之、张昌宗听得是气急败坏。
苏安恒的上书,其内容直指朝政之失,为民请命,为魏元忠辩护,言辞恳切,直击要害。
武则天听后,面色凝重,她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开口:“苏安恒之言,朕已听闻。魏元忠,高戬,朕知你们忠心,但朝堂之上,岂能容许私议?张易之、张昌宗,你们的忠诚可嘉。张说,反复小人,忤旨坐实。”
武则天停顿了几秒,接着说:“朕决定,魏元忠免除死罪,贬授端州高要县尉;高戬贬为端州长史;张说流放钦州。”
数日后,魏元忠向武则天辞行,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也在旁边。武则天问他有何话说,魏元忠说自己已经六十八岁了,此去岭南还不知能否再回来。希望陛下保重身体,注意身边这两个坏小儿!
武则天并没有生气,劝他保重身体,来日相见。
而高戬、张说被贬岭南,二人年龄相仿,都是三十五六岁,一路同行,直到端州地界才分手。在分手那一刻,二人建立起的友谊,患难之情,令张说心潮澎湃,遂赋诗一首赠给高戬,诗曰:
“异壤同羁窜,
途中喜共过。
愁多时举酒,
劳罢或长歌。
南海风潮壮,
西江瘴疠多。
于焉复分手,
此别伤如何。”
二人洒泪告别,而在两年后,张说再次经端州回长安任职时,高戬已经病故,此是后话,在此不表。
深秋的寒风掠过神都,初冬的脚步悄然临近。太平公主府的倚梦苑内,一片萧瑟景象。武攸暨的房间内,炉火微弱地跳动着,映照着他那病态的面容。他躺在床上,不时传来的咳嗽声在空旷的房间中回响,显得格外凄凉。
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