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论募兵制!(第1/2 页)
\"父亲在上,此事实则不难明晰。\"苏长空谦恭开口,面若桃花,\"虽说此物出自儿臣之手,然若日后广为制造,终难长保此秘。\"
苏长空心中了然,收买一介寻常士卒,不过举手之劳。与其徒劳无功,何不慷慨相赠于唐问天,以博一份天大人情?
苏天雷与众谋士武将闻言,俱陷入沉思,须臾之间,恍然大悟。
诚如公子所言,投石车固然攻城利器,然料想不日,大晋帝国四方必争相觅得其图。届时,云州军优势荡然无存矣。
此刻,正当牟利良机,岂可错失?
苏天雷捋须莞尔,欣慰之情溢于言表。看来爱子已然成熟。他暗自盘算,既然儿子终将继承家业,也该令其涉足些许核心机密。然此事不急,待其完婚之后再议不迟。
云州军在康城歇整两日,随即拔营启程,浩浩荡荡沿龙脊山返回云州。唐问天亦率军归返清河,静候大周使者前来赎回俘虏。
战报汇总已至,此役云州军阵亡八千余众,轻伤一万有二。然总体而言,堪称大获全胜,缴获大周军军需不计其数,良驹二千余匹,更有十数箱大周军掠夺之金银珠宝,另俘虏近二万人,皆为不菲之财。
大军凯旋云州,苏天雷设下庆功盛宴,群臣将领皆沐浴皇恩,而此战首功,自当属苏长空无疑。
然而,苏长空却将这份殊荣让予王猛,言道龙脊山一战,全赖其运筹帷幄。
苏长空此举,非为推辞战功,实则深谙笼络人心之道。他日后必继承苏家基业,王猛乃云州三良将之一,文武全才,不世出之帅才也,苏长空自当倾力拉拢。
对此,苏天雷欣喜若狂,较之小妾们为其添丁更甚,暗叹爱子愈发具备一代枭雄之风范!
酒过三巡,宾客陆续告退,酩酊者由军士搀扶而去,留下者皆为苏天雷心腹谋士与武将。
酒席撤罢,侍女们奉上精致瓜果点心与香茗,众人屏息凝神,静候主公开言。
战后百废待兴,主公此时留众臣在此,定有要事相商。
但见苏天雷从宽袖中取出一张密布蝇头小楷的宣纸,徐徐展开于案几之上。文臣武将纷纷起身,伸颈细看纸上内容。
众人一睹这蝇头小楷,无不倒吸一口凉气,面露惊诧之色。虽说他们不敢自诩饱学鸿儒,却也算得上饱读诗书之辈,各自皆有一手好字。
姑且不论纸上内容,单凭这字体便令他们叹为观止。
这般奇特字体,众人平生仅此一见。细细的字迹宛若行云流水,铁画银钩间尽显磅礴气势,笔法虽未臻化境,却已显露出一代书法大家的鹏程万里。
云州城中何时出现如此高手?
文官们面面相觑,眼神交流仿佛在问:汝可曾见此大家?他们心知肚明,欲创一种新字体,需倾注心血无数,历经岁月磨砺,方能铸就一种令人称道的新体。
不仅如此,字里行间那些奇特符号亦令他们耳目一新。这些标点虽小,却妙用无穷,堪称点睛之笔,实乃文字界一大革新!
平复了内心激荡,他们这才将目光聚焦于宣纸上的内容。但见文章标题赫然写着《论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优劣》。
大晋帝国行府兵制,其利弊众所周知。数百年来,能臣志士欲加以改进者不乏其人,却始终未能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然当他们读罢此文,大多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还可如此行事!
大厅内鸦雀无声,众人专注研读宣纸上的内容,生怕遗漏一字一句。他们一面仔细揣摩,一面暗自思量,欲窥字句背后的深意。
本欲亲自将文章呈递父亲,奈何苏长空需赶赴锦绣楼观摩慕容雪的比试,遂令秋月代为转交。
苏天雷早已拜读此文,初时也为这别具一格的新字体所吸引,但文中内容更是令他震撼不已。
原本欲询问爱子,但边境突生变故,既无暇细细推敲,更无时间召集心腹共商。
如今战事告一段落,正好有充裕时间让他们细细研究。
募兵制的构想源自苏长空对前世明朝制度的借鉴,然亦有所创新。卫所内军士行屯田之制,与寻常百姓分而治之,军士家眷悉数入军籍,称为军户。
军户归都督府节制,地方官吏无权干涉。军户可免除一丁服徭役。军户需世代从军,固定承担兵役,并随大军驻扎于指定卫所。
文中,苏长空列举诸多例证,细述府兵制与募兵制之利弊得失,然未能提供确凿数据证明募兵制更胜一筹。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