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崇祯的困境!(第1/2 页)
崇祯一句话就让候恂心里起了惊涛骇浪。
这么晚把他叫过来,一开口就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陛下又想推广甘薯?
不可能啊!
前几年已经试过了,根本没用啊!
压下心里的惊涛骇浪,候恂只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顺着崇祯的话头说道:
“徐少保著农政全书,主持修订《崇祯历法》,实为我大明之擎天白玉柱!”
眼看候恂不接话头,崇祯暗骂一声老狐狸之后,身体微微向前,用探讨的口吻说道:
“我大明之钱粮大权皆掌于爱卿之手,朕有一件事想与爱卿商量。”
噗通一声,只见候恂直接跪倒在了地上。
“陛下,臣受陛下重托操持户部职事,虽无半分功劳,但从来不曾生过半分觊觎之心。
还请陛下明察秋毫,千万不要被小人蒙蔽了啊!”
候恂如此激烈的反应,让崇祯嘴角不由的微微翘起,他离开座椅亲自上前将候恂扶了起来。
“爱卿的忠心朕自然知晓,纵使有人搬弄是非,朕又岂会让他们如愿?”
“陛下圣明!”
“爱卿莫要多想,朕这么晚传爱卿过来,只是深恨当年被小人蒙蔽,没能将徐少保的《甘薯疏》推广天下。
爱卿以为,朕还有补救的可能吗?”
被崇祯亲自扶起了按在了座位上,候恂的心情也稍微平静了一点儿。
“陛下是想重新推广甘薯?”
“不只是甘薯(红薯),还有徐少保在《农政全书》里面提到的番薯(土豆)和玉米!
爱卿以为可行否?”
顶着崇祯直视的目光,犹豫了好久候恂才躬身说道:
“可行,也不可行!”
“为何可行?
又为何不可行?”
崇祯认真的询问让候恂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今天从进这个门开始他就感觉十分的怪异,总感觉哪里不对。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不对的地方究竟在哪里,陛下何时变得这么有耐心了?竟然真的在认真和他讨论问题?
以陛下的性格,他不是应该起了念头之后就着急忙慌的下旨推广,等到发现推广不下去的时候再暴跳如雷,然后便不了了之吗?
上一次,他可就是这么干的啊!
想不通陛下今天为什么这么有耐心,但候恂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他便也更加认真起来,将心中所想认真梳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之后,他才开口道:
“甘薯和番薯目前在广东、福建一带均有种植,亩产十五石余,约为稻米产量的五倍。玉米在河南一带有种植,亩产七石左右,大约是稻米的两倍。
如果大明能遍植这些高产作物的话,饥荒问题立时便可消解。”
听到只有十五石余也就是不到两千斤的产量,与后世动辄五千斤甚至上万斤的产量比起来不由得让人有点儿失望,不过很快他就明白过来,这中间差出来的产量秘诀就在于化肥。
但就算是只有一千多斤,在这个普遍粮食产量三四百斤的年代已经是了不得的产量。
既然候恂能这么快说出这个数据,证明这个年代的人对于这三大法宝的产量是有认知的,那为什么在这个年年闹饥荒的年代这三种农作物却没有推广开呢?
注意到崇祯疑惑的眼神,不等皇帝发问,候恂便接着说道:
“不可行的原因有四。
第一,无论甘薯、番薯还是玉米,其口感太差,尤其是甘薯,吃多了之后胀气、泛酸,百姓不愿多食。
第二,虽然这三样的产量确实不低,但我大明还有其他的高产作物,比如高粱的产量同样不低于这三样,而且百姓们对于高粱的种植更为熟悉,自然不愿贸然种植新的作物。
第三,这三样东西都不能用来交税,百姓们就算种了出来也还要卖了换成银钱交税。
可是不能用来交税的东西,又能值几个钱呢?
第四,种植新的农作物总是有风险的,目前北方遍地流贼,百姓能从地里刨出一口吃的已经相当不易,哪还有时间去研究新的作物?
就算官府告诉他们甘薯的产量远远高于稻米和麦子,他们也不一定敢种。
而南方地区纵然近年同样频繁遭灾,但相对北方来说还是要好的多,因此除了稻米之外,更重要的作物是桑树和棉花,他们更没有动力去种植您所说的三样东西。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