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锥鼐褪且桓龅叵陆煌ǚ浅7⒋锏某鞘校��从谂υ己驮笪鞒鞘本涂梢猿俗�5椎绯担桓叩牡缆酚械母叨染�耍��绺呒芴�谰褪侨绱恕�
但是,不管道路当初建造得多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也会渐渐磨灭变低。我在满洲日语里称中国东北为“满州”。——译者注时,曾经在原野里看到一些低洼的地方,开始我以为那是河,但里面并没有水,询问别人才知道,那里以前是路,地面在几百年间不断受到马车的碾压,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满洲有“沧海桑田,道路变川”的说法。在台湾、爪哇、南洋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地面虽然陷下去了,但还依稀可以辨别出来道路的模样,只不过人已经不能行走。也许有人会认为道路的地势高些最好,其实不然。有时候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地势低的反而好一些。道路的高低好坏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呢?这是第六个问题。人的道路,变与不变,孰好孰坏?另外,道路还存在一成不变和临时的问题。比如,道路施工时需要暂时禁止通行,工程结束以后又恢复通行,而新路修筑好了以后有可能封闭旧路。河流为船行的路,看上去似乎一成不变,但正如“河流”的“流”一样,蜿蜒的河流也有九曲十八弯。 。 想看书来
一、一条人应该走的路(4)
道路也和河流一样有相似的变迁。十八年前,我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过一种称为“移动站台”的设施,其中的道路可以不断地自行移动。在“移动站台”中,有三条宛如出自箱根木艺在箱根温泉一带出售的木制工艺品。——译者注巧匠之手的精致道路。甲道路以人行走的正常速度移动,我踏上去试着在上面行走,原本在上面的友人和我以同样的速度往相同的方向移动。乙道路的速度稍微快一些,相当于小跑的速度,丙则大约是马车行驶时候的速度。这样看来,道路并不全是固定不动,而是移动不定的。佐藤一斋先生在《言志晚录》中说道:“天道无变动而变化,地道有变化而无变化。我立两间,仰观,俯察,裁成而相辅之。即是人道之变化,参天地所以也。”自然之道和人行之道道路有不同的种类,既有常见的公用道路,也有只允许个别人通行的私道。对了,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既不是公道,也不是私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轨道”,只要付钱买票后就能在上面畅行无阻。公道是普通的供公众行走的道路,私道又分为两种,一种高尚,一种卑贱。从前有一种路叫“穴道”,是从地下挖掘的。据说罗马有的修道院就有秘密的地下通道,甚至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传说:修女们通过这些秘密通道和外界联系,在里面抚养私生子。这属于私道当中下等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高尚的私道,世上有很多人在上面行走,潜心修炼自己,这就是远离俗世红尘的私道。下面这首和歌的作者我已经忘记了:武藏野上路纵横,神之正道任吾行。和歌。——译者注假如不是像这样行走在神之正道上,只要稍微陷入逆境就会狼狈不堪吧。
也许世上这样的道路还会越来越多。
在这里,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所谓的“道路”,究竟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因为人行走而形成的呢?从字面上看,“道”这个字,是“首”加“辶”,也就是“首”跑的路谓之“道”,表明人所走过的地方就形成了道路,所以这样说来,道路并不是自然天成的。
正如尼采所说:从一座山到达另外一座山最近的方法是从山顶到山顶。但是,人走这条道,腿的长度不够。因为腿短,所以要翻山越岭、上下求索,在这期间才出现了道路。也并不是说不存在世上本来就有路的说法,比如自然主义就主张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满足人的自然需求。最近这个学派还出了个被称为“龅牙龟”明治末年,东京发生了池田龟太郎因性变态杀人事件。此后,“龅牙龟太郎”就成为性变态者的代名词。——译者注先生的著名徒弟,他们就称之为“自然之道”。不过,我们还是主张将人走的路称为“人道”。于是,以下的问题就产生了:路究竟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一条人应该走的路记得鸟羽天皇平安时代后期的天皇。——译者注曾经吟过这样一首御制和歌:踩踏深山泥,悄然已成道,路虽在脚下,世人却不知。和歌。——译者注这首歌可以解读为:道路并非天然存在,自己的双脚踩踏泥土之后,世上才初次出现了道路。这和“道路自然天成”的意思有所差异。假如地势变化能够自然形成道路的话,对人类来说固然方便,但在人的双脚踏上去之前,也就是只要大自然的原始面貌中还没有渗入人的踪迹之前,都不能认为有“道路”存在。只有人在一个起点和另一个起点之间跋涉而留下足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