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次裁断,决定终止战争。
这是以东乡外相为首的主和派的胜利。东多作为外交官,对外国比较了解,这和河南陆相等军人不同。军人们完全不了解日本以外的世界,他们在和外国作战时,封闭在日本国内,光考虑着日本一方而打仗。
日本是个孤立的岛国,是使用一种语言的单一民族,一直过着和其他国家没有接触的生活,创立了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孤立的结果是把一个世界当成一切,予以绝对化了。军人们都患有这种“绝对化”病。不用说,直到今天,许多日本人还被这种痼疾所纠缠着。
1945年以来,军人们的心中确有一种维护日本和国体等抽象概念,但他们却没有看到眼前的活生生的日本。为此,他们拙笨地要先牺牲国民,最后自己也全部死去。他们缺少“生存下去”的勇敢,却过多地有“轻易死去”的勇气。
另一方面,从天皇的角度着,国体是由于皇和国民构成的。不象军人所认为的那样,天皇制是和军队结成一体的,所以他能舍开军队。并且,有木户内大臣那样的天皇近臣,力图停止战争挽救天皇制。在他们来看,采取政府和军部投降的方试维护皇室,特别是将天皇制从军队手中解放出来,使皇室和战争分开是可能的。然后,以天皇的仁爱之心开太平救国民,天皇置身其上,超越战争。
但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是靠天皇个人意志所能实现的。的确,在进入1945年,菲律宾等战局连续失利以来,天皇已看透前途,决心宁可付出投降的代价,也要结束战争。然而,昭和年代的日本,是个没有最高决策人的奇妙国家。天皇的国务活动虽由内阁辅佐,但军队由天皇亲自统率,并在国务之外,即统率权是独立的。但天皇对国务、对统率权,都没有坚持自己的意志。统帅军队,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辅弼。与内阁同样,天皇对军部的决定,只有过提问,都是原样批准的。
明治宪法对国务和统帅权采取二元制度。明治天皇在世的时候,天皇曾相当程度地做到了亲政。内阁和军部也都是为明治维新共同献身的下级武士,他们虽身居高位,遇到困难还是互相协力的。但是,从大正到昭和,政府和军部,或者说陆军和海军、今天的执政党与在野党,像压力团(是以特殊目的组成的团体,向议会、政党和行政官厅施加压力。以影响其政策决定——译者注)那样分裂,不承认对方并互相抗争。不但如此,另一方面,元老西园寺公望公爵受当时世界潮流影响下出现的大正民主政治的熏染,为使裕仁皇太子成为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对他进行了彻底的教育。
日本在大正天皇在位的时代(1912~1926年),仅有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向西伯利亚出兵。西伯利亚出兵是在1918~1922年,以救援捷克为名,日本与英、美、法、意等国干涉俄国革命。除此之外,没有大规模的出国作战。这十五年里,没有出现内阁和军队之间完全对立的势头。大正天皇生来身体虚弱,恩有脑病,铸成了英国式的“虽君临而未统治”的局面。
到了昭和时代,军部开始冒进,政府和军部朝不同方向发展,国家对外当然也就缺乏统一的国家意志。明治宪法第11条规定统帅权独立,这种二元制是模仿1701年在德国东北建成的普鲁士王国的作法,王国需要皇帝,但日本是英国式的君主,形成世界少见的不负责任的体制。
因此,早在1945年初,天皇和有势力的文官都希望停止战争,但却文造成几百万人的死伤。
本书作者在执笔中,曾和直系皇族、旧皇族、过去和现在的天皇侍从、高官、军人等直接会面,从他们那里听到了如上说法。对8月10日、14日天皇的两次决定,天皇周围的人都说,如铃木内阁或铃木首相决定继续战争,天皇仍会作出同样的决定。天皇想停止战争,那是天皇的个人意志。虽然天皇的私人秘书长木户把于皇的意志转达给铃木首相,但铃木首相如不提出要求停战,天皇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样一来,以阿南大将为首的军人们,到14日早晨还主张彻底抗战,怎么会由天皇的一席话就突然改变了呢?原来日本军人从年轻时起就被灌输了绝对服从天皇的思想。结果,任何一个日本人都没有从个人出发考虑的信念,也没有对自己负责的必要。
这是向天皇的归一。15日以后,全体日本人在一个月以内,就能巧妙地或者说是很自然地适应新的环境了。
再回到8月14日。前面曾提到御前会议开完,天皇在莲沼侍从武官长的引导下,走出被叫做大本营附属室的防空洞会议室。
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