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1/4 页)
大军第二日拔营而起时,每一位安西健儿都至少有一匹阿拉伯马可用。叙利亚军团在前,安西新军在后,大军一路向西,浩浩荡荡的朝着拉伊古城的方向而去。
从这里直到拉伊,土地都已割让给唐军,叙利亚军团的战士家乡不在这里,没人会心疼这些土地。
这里属于波斯故地,萨珊帝国原来的疆域,控制各个城市的自然是波斯裔的德赫干们。大军过处攻下每一个要道上的大城,屠灭敢于反抗的城市,在占领的城市里清除哈里发委任的将军和官吏,在带路党中选取代理人,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一次次的战斗,一个个因反抗而被屠灭的城市,唐军的强大和狠辣让阿卜杜拉和叙利亚军团的战士们印象越来越深刻,明白了彼此之间的巨大差距。
拉伊古城成为唐军的领地之后,大军便折向西南,朝着库法城的方向而去。
按照约定,拉伊古城就是大唐土地的界限,所以从这时开始,马璘的安西军不再出手,而是由阿卜杜拉以哈里发的名义,要求沿途的城镇向他表示效忠。
第二百一十章破城
阿卜杜拉乃是正宗的穆圣家族的后裔,血统极为高贵,自拉伊古城一路而行,沿途的各个行省的将军和总督们大部分都选择了归顺阿卜杜拉。
对于阿卜杜拉这位自封的哈里发,将军和总督们都没有什么敌意,大部分都是选择了接受。他们不仅是为大军提供补给,还派出自己有限的骑兵加入到阿卜杜拉的队伍之中,跟着阿卜杜拉一起杀往库法城。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曼苏尔宣布他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要求每周五所有穆斯林为他祈福的这道命令。曼苏尔的这道命令完全不合穆斯林世界的传统,这些总督和将军们大都心怀不满,如今同样来自穆圣家族的阿卜杜拉登高一呼,自然是望风归顺。
当然另一个原因,便是唐军的强大和狠辣。
自你沙不儿古城直到拉伊,大军一边行军一边攻城略地,遇到反抗者时还要屠城,这都是要花费时间的,所以推进速度自然不快。推进的速度比不过消息传播的速度,因而唐人的强大和狠辣早已向各个方向传开,这些总督和将军们在联军到来之前都已知晓。
不服从者将会被屠城,这些善于审时度势的德赫干们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
上位者只想捞取富贵,没有多少人对于信仰真的虔诚,虔诚的都是底层的马瓦里们。阿卜杜拉既然是来自穆圣家族,自然是有资格成为哈里发的,再加上有强大的唐军为他撑腰。沿途的总督和将军自然是对他表示顺从。
一半是靠着唐人的凶名。一半是靠着阿卜杜拉血统的号召力。联军基本上没有遇到真正的阻力。
阿卜杜拉是大食人的哈里发,不是唐军这样的入侵者,行事自然和唐军有所区别。不遵从命令的城市也是有的,城市被打破之后阿卜杜拉只是处死为首的将军或总督,安插下自己的代理人,却一次也没有真的屠城。
由于大军要尽快赶到库法,所以阿卜杜拉只接受骑兵,不接受一个步兵。
拉伊古城到库法城的距离和到你沙不儿古城的距离几乎相当。这一段路程由于是哈里发阿卜杜拉为首,所以路上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伊朗高原上道路并不好走,不过有着阿卜杜拉这个最大的带路党,所以一路上畅通无阻。天宝十三年九月中旬,联军便已进入两河流域的腹地,来到了库法城外。
这个时候,阿卜杜拉部下已经是多了一万多骑兵,总兵力达到了三万多人。这样规模的一支骑兵,在大食国中绝对是一股极为强悍的力量。
库法城外,两军阵前。马璘也是见到了史书上大名赫赫的人物,阿拔斯王朝的一代英主。巴格达城的建设者,太宗曼苏尔。
……
阿卜杜拉打的是反抗曼苏尔乱命的旗号,又宣称阿巴斯。萨法赫生前曾引用圣言预示他是下一任哈里发,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各个行省望风归顺。曼苏尔这一边,库法城背后的各地都没表态立场暧昧,库法城前的大片区域却都已归顺了阿卜杜拉,如今的曼苏尔完全就是成为了孤家寡人。
除了那些墙头草一般的各地总督和将军的因素之外,造成这个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弃了传统,自称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把自己的权力从世俗权力提升到神权的高度。
原来的历史上他成功了,阿拔斯王朝成为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哈里发不仅是先知的代理人,还是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地位崇高无比的宗教领袖。原来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