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页)
孽子一个活命的机会!但他连累太子染病,朕决不能轻易作罢。”说着高喊一声:“来人,让这孽子跪在殿外,不足一天一夜不许他离开!”
一字一字重重敲打进在场每一个人心头,却没有人置喙一句,只是看着秦王被抬出寝殿。
——
(话说今天看见大梦投的更新票,当时系统没显投的是更新多少字,俺好奇之下,去点击了一下崔更那个窗口,然后俺见上面标出还有2张更新票……就勿给自己投了,~~~~(》_《)~~~~系统还堂而皇之的给俺显示出来,无语望天,呀……)
(最后一句,文文大约只有六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完结了,希望大家能在最后多多支持,谢谢!)
——
二百三十四章 流言
二百三十四章 流言
时光缓缓而行,朱元璋携诸子儿媳前往东宫的消息不胫而走,然而在四大王府皆缄默其口下,太子病危乃至与东宫有关的一切旁枝末节,成了整个京师忌讳莫深的事,亦使整个局面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寂中。
是以,洪武二十五年就在这样欲盖弥彰的氛围里到来了。
这一年的新春,没有因为太子与秦王的双双缺席而冷清,仍然是一如既往的场面盛大且热闹。而仪华也每日着一品大妆,来来回回往返于各种无法推却的聚会宴席,身心俱疲,再无一点精力分与其它事上。
幸而这期间风平浪静,尤其是十五元宵宫宴太子的驾临,让这风更平浪更静。
转眼正月过去,新年彻底过完,在京朝见的藩王也到了各自返回的时候。
眼见归期在即,仪华大为松了口气。虽已过去了一个月了,但那日朱元璋为平息不利太子的流言而不惜牺牲另一个儿子的做法,至今依旧历历在目;再一想起重伤跪雪地导至病体孱弱的秦王,她打点回北平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然,这一切她都的想简单了,没有朱元璋的首肯,藩王又如何离京?更何况除去被隔离在东宫不知境况的周王,其余四大王府没有一家上奏离京,包括朱棣也绝口不提离开的事。这诸王不提,朱元璋亦不提,甚至还将上疏藩王离京的东宫一派官员、朝中清流势力一律斥责贬罚。
如此之下,再无人提及藩王滞留京师一事。
而这一留,不知不觉就留到了春暖花开时。
此时节,正是田间作物成熟之期,蚕儿吐丝结起茧之时。自古以来,农耕与蚕桑乃是民生之本,历代帝王欲使统治稳定,必会重视农耕收成与养蚕缫丝。因此,至周朝始,“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一习俗已作为国家祀典存在,倍受皇家重视。
这日就是一年一度的祈谷礼、亲蚕礼两大祀典日。
天刚蒙蒙亮,一众王公大臣、王妃命妇早着了应礼衣裳进了宫,等候吉时祭祀。吉时一到,朱元璋便率众朝工前往南边的祭台,郭惠妃代皇后率众女眷至北边祭台行祭。
仪华随众而行,及至祭台,隐于一片花团锦簇中,只作众多宫锦华服、宝髻堆云的命妇之一。却不防祭祀礼官穿梭人群而来,在众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大汗涔涔道:“燕王妃,大事不好了!惠妃娘娘脚受伤了,今日的大典她不能主持了!”声音惊恐而响亮。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议论汹汹。
仪华心中既惊且疑,不明来时还安然的郭惠妃怎会突然受伤,更不解这名礼官谁人不找偏偏找她!压下满腹惊疑,她面露担忧道:“惠妃娘娘受伤了?可严重?”说着眉目焦灼犹甚,口中却不着痕迹打发道:“不行!娘娘金贵之体,万不得有闪失,你先去找太医过来。我去将此事告之定妃娘娘。”
达定妃乃皇七子、皇八子生母,虽不甚得圣恩却资历不浅,找她倒是合乎情理。
话一说完,仪华即转身去寻达定妃。
不及一步迈出,只听“咚”地一声,那礼官一下双膝跪地,似浑然未闻四周女子的低呼声,只是着急道:“燕王妃您可别走,这亲蚕礼还等着您来举行!眼看吉时快到了,耽误不得!”
让她主持大典?!
仪华猛然回身,不可置信的看着那名礼官,勉强镇定道:“怎么回事?此乃国之大典,只有皇后、太子妃、或行皇后之权的人可以主持,我不过一介王妃,如何有资格享有此等荣誉?你身为礼官,却在此大放厥词,该当何罪?”说话间心绪渐平,不觉语气严厉。
礼官被这一连串的质问问得一愣,眼神诧异惊惶的看了仪华一眼,随即一下叩首在地,道:“小的这是奉惠妃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