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有的,譬如说江宁县知县王铎,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可况刘宗周比他高了好多级了。
其余的录取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展开,按照职责分工,禀生必须是刘宗周同意的,自然就包括府试的案首,增生原则上需要刘宗周同意,至于说附生,一般都是下面决定,刘宗周不会过于关心的。
十天的时间,录取一百五十人,工作量非常之大,但是和乡试比较起来,还是要轻松很多的,加之众人早就有了经验,绝大部分的文章看了开头就知道下面的情况,若是开头乱七八糟、文不对题的,很快就被抛开到一边去了,除非是特别精彩的文章,才可能让阅卷之人全部看完。
郑勋睿的文章,在所有阅卷之人手里都传过了,其中的一些句子,不少人都能够背诵下来了,期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郑勋睿县试的文章,以及在秦淮河所作的诗词,也被拿过来了,一名训导甚至分析比对了两篇文章和诗词,形容一篇文章是少年激情四射的呐喊,一篇文章是少年老成的教谕,至于那篇诗词,则是情意绵绵的飞歌。
训导的比对虽然是开玩笑,但却引起了刘宗周等人的深思,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有着如此不凡的学识,堪比历史上的少年丞相甘罗了,这样一个杰出的少年,乡试高中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就是参加会试和殿试了,按照时间计算,郑勋睿参加会试的时候,也不过十七岁的年纪,若是能够经过会试,参加殿试,甚至是金榜题名,那将是轰动整个大明的。
大明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进士是杨廷和,十九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其次就是张居正,二十三的时候考中进士,两人都是声名显赫的,杨廷和曾经是内阁辅臣,张居正更是内阁首辅,可惜两人结局都不是很好,杨廷和生前就被贬斥为平民了,张居正则是死后遭遇到清算,整个的家族都跟着遭殃。
也许郑勋睿将超越杨廷和,成为大明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进士。
想到这些的时候,刘宗周是既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郑勋睿学识渊博,对慎独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今后一定能够支持自己的,担忧的是郑勋睿过去的年轻了,尚需要磨砺,少年得志是好事情,但稍微不懂得控制,就有可能酿出祸事的。
朝中的争论沸沸扬扬,没有停息下来,内阁大臣如同走马灯一般的调整,皇上雷霆手段清除了阉党,得到了文武大臣的支持,不过近来因为辽东的诸多事宜心烦,特别是毛文龙被斩杀了,辽东的局势很不稳定。
刘宗周已经通过密折,知道了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的事情,他的心情很是复杂,从拥护士大夫的角度出发,他是应该支持的,毛文龙乃是流寇出身,没有丝毫学识,为人粗鄙不堪,深为士大夫诟病,况且还有贪墨军饷的嫌疑,一直都被一些文臣诟病,不过从牵制和打击后金的角度来说,毛文龙的作用是巨大的。
好在袁崇焕镇守辽东,对后金形成了震撼,满朝文武对袁崇焕的能力还是高度认可的,刘宗周也希望袁崇焕真的能够彻底打败后金,消除辽东的隐患。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求读者大大的支持。)
第三十二章府试案首
府试结束之后,郑勋睿更是早早回家了。
内心之中,他暗暗有些鄙视自己,此次的府试,有些讨好刘宗周的嫌疑,虽说这样做是为了未来的发展,但是内心之中总是有一丝的阴影,至于说府试的结果,他更是不会去关心了,反正通过府试是没有问题的,发榜之后,恐怕就要到县学继续学习了,当然这样的学习,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了,这是规定的学习,必须要参加的。
来年的八月将要举行乡试,也是在南京举行,考试的地点在贡院。
郑勋睿的目光,已经对准了乡试。
县试和府试,其实都是做准备,不断取得资格,真正的大考是乡试,乡试通过,称之为举人,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做的都是小官,还要呈报吏部等候铨选,一般都是做县丞一类的八品官,终其一生,也难以有太多升迁的机会。
不过通过了府试,成为了生员之后,身份也就出现变化了,进入到了士大夫的最底层,已经不是寻常的老百姓了。
郑福贵很是紧张,他当然希望儿子能够通过府试,那样就是真正的超过他了,也是郑家真正的读书人了,这是郑氏家族的荣耀,更是郑氏家族真正兴旺的标志。
至于说乡试,郑福贵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感觉到有些渺茫,毕竟郑勋睿太年轻了,参加乡试的时候,不过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若是能够高中举人,怕是祖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