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1/4 页)
扪铩�
孙纲一想到因为自己的关系,没有让宝岛台湾落在了日本人手中,这位传说中的英雄也没有因为听到台湾被日本占领的消息而“呕血而亡”,年仅59岁就含恨离开了人世,心中就激动不已。
如今,他要来帮自己了,这个消息,冲淡了丁汝昌即将离任带给他的阴郁。
“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邻近日本,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李鸿章看着他说道,“上次日舰偷袭基隆,邵友濂畏匿不出,大失民望,这回有汝昌坐镇,老夫也能放心了。”
孙纲仔细地想了想,不由得佩服老狐狸的思虑周密,他说道,“既然如此,不如给台湾配上水师如何?战时可收相互支援之利。”
李鸿章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和铭传想到一起去了,铭传在台湾时就曾有此奏议,朝廷以‘款绌’为由不准,这回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台湾民殷富实,买几条军舰的钱还不成问题,只不过,这船得你给他们造了。”
孙纲点点头,他这个提议其实也是为日后对日作战伏下一着暗棋,一旦再和日本打起来,驻台湾的水师可以直攻日本本土,做为牵制。
“朝鲜这边的局势怎么办?”孙纲又问道,
“无妨,俄人有挑唆朝日交战坐收渔利之意,老夫岂能让他们如愿?”李鸿章又喝了一口咖啡,说道,“老夫已经通知了袁世凯,让他劝告朝鲜国王,先缓和一下同日本人的矛盾,让他们和日本人签约,限定每年出口到日本的粮食和一些重要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双方互相赔偿下损失好了。现在打日本人还不是时候。”
孙纲点了点头,老狐狸处理这些问题还是满有办法的。
“知道朝廷为什么派老夫出国吗?”李鸿章看着他问道,
“晚辈不知,愿闻其详。”孙纲乖巧地说道,其实孙纲从后世的史书中了解过,李鸿章是奉了清廷上下“欲结强援制日”的“任务”找俄国人谈判的,可是现在因为他这只小小蝴蝶的关系,中国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中国还用去巴结沙俄这个所谓的“强援”牵制日本,让李鸿章弄了个《中俄密约》出来,导致了后来的日俄战争,以致于落得个“老来失计亲豺虎”的叹息吗?
“英日极有可能暗中结盟一事,对朝廷震动极大,老夫上次所订之《中法密约》,太后和皇上不欲群臣知晓,恐生事端,此番又有人上书皇上言前番我陆路大败,俄欲出兵助我,又曾有恩于朝鲜君臣,不如联俄制日,皇上大怒不允,至有‘驱虎逐狼’之语,”李鸿章说道,“但朝议纷纷,众口一词,皇上终不能狃于成见,太后意甚不明,依你看,此事可行否?”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光绪皇帝认识得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沙俄一直对中国东北,也就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有着浓厚的兴趣,“联俄”的后果很可能是让沙俄最终占领东北地区,把东北变成“黄俄罗斯”,可甲午战争中大清陆军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中国现在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保住东北,所以一些朝臣才有了这个“联俄”的提议,想以条约的手段约束沙俄蚕食东北的野心,但是,一纸条约,就能满足北极熊的侵略胃口吗?
朝臣们担心东北的局势是对的,但弄了这么个大大的馊主意出来,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的中国高级决策层对世界形势的无知。
“以目前之态势,我大清能战之军皆在北洋,海陆兵不满十万,船不过数条,一旦有事,守卫京师尚可,东北确实鞭长莫及,”孙纲说道,“当前之法,唯有拖延时间,以建强军为富国之本,对外,当免开战端为上。”
“拖延时间,建成一支强军,实为刻不容缓,老夫曾奏于皇上,尽撤八旗,绿营旧军,着各省从速编练新式陆军三十六镇(相当于师),皇上以阻力太大,恐非旦夕可成也,”李鸿章长叹一声,说道,“俄皇欲行加冠之礼,皇上拟派王之春往贺,俄人以‘人微言轻’不许,非令老夫前往不可,皇上已经允准,命老夫便宜行事,若俄人条件合理,可以缔约,务以制英日为首要,此行看似风光无比,其中凶险无人可料,不亚于两国交兵啊!”
孙纲不由得默然,老头子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光绪皇帝的忧虑也是对的,相比之下,对中国来说,沙俄和日本这两个敌人,日本的危险性也许更大一些,当然还有日本背后隐藏着的英国,老头子担心自己一个不慎,又着了俄国人的道儿,那就不是头上多几个“头衔”的事了,所以才会想到拉着自己去,帮着提个醒儿。
孙纲努力地回想着史书上写的关于《中俄密约》的内容,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