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突然而至的声音惊醒,身子猛地一颤,惊魂甫定地睁开红红的眼睛,定了定神,点了点他的脑袋,捏了捏有些堵塞的喉咙,轻轻说道:“浩然,你起太早了。”
“不早,姐,今儿个赶集。”
田浩然拉住田圆正在揉眼睛的胳膊,使劲儿撒娇似地晃了晃。
“你去看看娘做好饭了没?”
田圆拍拍他胖乎乎的小手,笑着说道。
“好。”
田浩然应了一声就飞奔出去,出堂屋的时候被门槛绊了一跤,“呱嗒”一声扑在地上,怔了怔,撇了撇嘴,扭头看旁边没人,又爬了起来,胳膊蹭了蹭嘴上的泥,跑到灶屋里。
“吱”的一声响,东间的门也被推开来。
“他娘,我看老天爷要变脸了,恁几个赶集,早点回来,别淋着了。”
田有余仍旧满脸倦意,整着衣衫走了出来,三步跨出堂屋,来到院子里,捏了捏地上的泥砖,又抬头看了看东边的天空,在水井旁打了半桶水,摸了几把脸,俯身钻进灶屋的白雾中,拍了拍田浩然的头,对着姜氏,轻声说道,随后咳嗽着出来了。
“浩然,屋里呛,你出去把哥哥姐姐叫起来,饭做好了,咱赶集得走了。”
姜氏站起来,一边吩咐,一边把不用的劈材往身后放,说罢,拍着身上落的灰,出了灶屋,又在水井旁洗了洗脸。
在“小喇叭”田浩然的不停叫唤下,田圆、田雨辰和姜文轩也都起了床,洗了脸,呼吸了早晨的新鲜空气,满心欢喜地准备出发了。
从毛塚出发,穿过了陈庄、金庄两个村,这才到了广阳村的集市上。
广阳集市是周围几个村自然形成的,逢双开集,逢单关集。
一条并不宽广的“大路”两旁,已经陆陆续续有商人摆了摊子,蔬菜水果、染好的麻木棉布、小孩儿爱吃的零嘴、当然还有一些鲜有人光顾的金银首饰摊位等。
“娘,娘,糖稀。”
田浩然咂着嘴,拽着姜氏的袖子,指着一个头发胡子花白老人守着的摊位,嚷嚷道。
这糖稀是蔗糖和蜂蜜熬制而成,用个小木棍一搅拌,小棍的头上就会沾上一疙瘩,老人手法娴熟地给四人每人来了一份。
“多少钱?”姜氏笑着问道。
“这东西贱,一文钱。”那老人的声音有些嘶哑,面色慈祥。
前世没有见过这种异世的“棒棒糖”,田圆犹豫着,先伸出舌头舔了舔这糖稀,甜而不腻,软滑可口,小脸上顿时铺上了万道霞光似的。
“文轩,小圆儿,好吃不?”
田雨辰吃得也是咂咂有声,羡死人不偿命的那种,眼睛眯成一条缝。
姜文轩点点头,嘴里甜甜的,心中却是酸酸的,打生下来,被认定克家人开始,他便不可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爹娘的喜欢和疼爱,零嘴儿,是个不小的奢望。
“好吃,怪不得浩然一直嚷嚷着吃。”
田圆看了一眼吃着糖稀还东张西望的田浩然,笑着说道。
“花旗团子,花旗团子”
糖稀还在嘴里没吃完,田浩然蹦着跳着,兴奋地叫了好几声。
花旗团子,也就是大米糕,做成了团子状,用线穿起来,一串三到五个不等,线头一般绑着不同颜色的纸条,彩色小旗子一样,因此而得名。
两文钱买了四个花旗团子,四个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小肚子都填饱了。
“上等的雪耳,延年益寿的精品,长生不老的灵药。男的吃了滋阴壮阳,女的吃了永葆青春。”
一个三十多岁男子面前摆着一个大箩筐,高声叫卖。
看到一处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田圆拉着姜氏的手,好奇地挤了上去。
“这好是好,也太贵了,咱泥腿子吃不起哦,看看还成。”
说话的那人,摇摇头离去了。
“不就是银耳吗,在这里改了姓成雪耳了?不大一棵卖五十文钱,也着实太贵了点,寻常农家人谁也不会花五十文,买什么看不到的‘延年益寿’和摸不着的‘长生不老’。”
看着偌大的箩筐中没几棵银耳,田圆暗自忖度,心中打着算盘。
这人是卖错了对象,这种堪比山珍海味的好东西,要卖就卖给富贵人家,钱自然来得快,也来得多。
雪耳,是富贵人家桌上一道刚刚流行开来的美味菜肴,更是药铺里的一味名贵药材。
“小圆儿,走吧,看这干啥,咱又吃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