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到金紫银青,则非赐不得衣紫。唐人之重散官如此。”《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册第271…272页。
'44'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上册“绪论”第10…11页。原文总为一段,本书引用时,代分段落以清眉目。
'45'陈梦家:《汉简所见奉例》,《文物》1963年第5期。
'46'参看本书第127页注'1'。
'47'岳珂:《愧惔录》卷七《散阶勋官寄禄功臣检校试衔》,《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0842册第59页。
'48'按,汉代大夫之官员数十人,而三署郎官少则数百,多则可达二千余人。《后汉书》卷五四《杨秉传》:“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同书卷六六《陈蕃传》:“三署郎吏二千余人。”大夫与郎官合计决不止“数十人”。原文的错误对《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如下文字的错误摘录:“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表》谓大夫“多至数十人”而郎官“多至千人”,岳珂则错误地节述为大夫、郎官二者合计“多至数十人”。又《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说三署郎官“多至万人”,不知何据。
'49'杨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统》,第111…112页。
'50'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上册第36页。
'51'参看拙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有关部分。
'52'陈苏镇:《南朝散号将军制度考辨》,《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53'《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
'54'参看《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员外郎》。
'55'西省散官原为武职禁卫军校,但在南朝这些军校已虚衔化了。参看拙作:《仕途视角中的南朝西省》,《中国学术》2000年第1期。在北魏后期,这些西省武职与东省文职,在散官性质上已没多大区别,可以和文散官一视同仁了。详见本书第九章有关部分。
'56'《魏书》卷七五《尔朱世隆传》。
'57'这里有意不说“铁腕皇帝”而说“铁腕皇权”,这个细微的考虑是为了避免误解,以免有人举出软弱的汉惠帝、谨慎俭朴的汉文帝为例,说他们不是“铁腕君主”。然而我们所用“铁腕”之词,乃就皇权与臣吏的关系而言,而不是君主的个人品性。
'58'DennisGrafflin:“TheGreatFamilyinMedievalSouthernChina”,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41:1,1981。
'59'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47页。
'60'参看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版,“刘裕与孙恩门阀政治的‘掘墓人’”及“后论”两章。
'61'《通典》卷十六《选举四》。
'62'王德权:《唐代律令中的“散官”与“散位”从官人的待遇谈起》,《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21期,1989年版,第45页。
'63'《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员外郎》。
'64'《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
'65'池田温:《中国律令と官人机构》,《前近代アジアの法と社会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论文集》,东京劲草书房,1976年版,第168页。
'66'崔嘏:《授内诸司及供奉官叙阶制》,《全唐文》卷七二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册第7483页。
'67'可参看张国刚:《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论述》,《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张国刚先生的原用语是“以职为实、以散为号”和“以使为实、以职为号”,本书改“号”为“阶”。
'68'《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总叙”云:“唐承隋制,至天授中,始有试官之格,又有员外之置,寻为检校、试、摄、判、知之名。其初立法之意,未尝不善。盖欲以名器事功甄别能否,又使不肖者绝年劳序迁之觊觎。而世戚勋旧之家,宠之以禄,而不责以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