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页)
即υ凇辈欢细锩�暗墓�讨校�倍吩蚪��欢吩蛲恕�
,“八亿人口不斗行吗?”
这些形而上学哲学思维,确使毛泽东特别重视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动、不断革命和不断斗争,使得整个社会经常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中。
过去老百姓常说,“共产党吃不得几天饱饭,又要折腾了。”就是这个意思。
3。
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
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讲话中曾说:“中国的革命运动,都是从觉悟了的学生青年知识青年们开始发起的。”
这句话(及其后的
323
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713
一大段话)在后来出版的《毛选》中删去了。可以说,全国解放以后,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看法,逐渐同两个概念联在一起,一是资产阶级,一是“右倾”。
50年代曾频繁发动针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斗争,如对电影《武训传》,对陶行知、胡适、梁漱溟、马寅初,对《红楼梦研究》,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等等。
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对知识分子政策一度出现转机。
为了加强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以适应工农业更快发展的需要,1956年1月,党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报告中系统地论述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密切关系,认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都有赖于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第一次提出我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尖锐地指出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主要错误倾向是宗派主义,低估了知识界的巨大进步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作用;还具体谈到对知识分子应当信任、支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等问题。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一天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
同年3月,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集中优秀科学家200多人,经过半年努力,制定了1956至1967年的12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同年5月,毛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艺术上“百花齐放”
,学术上“百家争鸣”的著名的“双百方针”
,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一时有“春天来了”之感。八大期间,他还说过,将来中央委员会要有许多工程师和科学家。可惜好景不常。
由于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反右派斗争开始,对中国知识分子原来的正确判断立即发生了
324
813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
根本的动摇,整个知识界终于伤筋动骨。
1957年3月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的讲话妙语如珠,听者振奋。但到1963年正式发表时却断言:“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①可见,从世界观这种抽象思维来确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得出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不合实际也不合逻辑的看法,毛泽东是由来已久的。他看重知识分子又不放心知识分子,于是只有以频繁的政治运动作为最有效的教育、改造手段,实际上以此代替了向科学进军。
1957年10月13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新的革命内容,要找到新的形式,“整风找出了一种形式,就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②用这种形式“可以避免出波匈事件”。这种办法随之同“大跃进”纠缠在一起,于是不断反右倾,反保守,拔白旗,批白专道路。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调整知识分子政策,1962年3月,周恩来在广州会议上又作了《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继1956年的报告,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作了新的说明,并嘱陈毅讲话时宣布,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劳动人民中间的三个组成部分,他们是主人翁。”这就是有名的“脱帽加冕”礼。可是又好景不常。随后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
①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9页。
②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80页。
325
毛泽东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