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1/4 页)
“那又如何?”出乎刘宪意料,刘备听了竟然毫不在意,一脸温润的样子却是落地有声,“备立志匡扶汉室,现与曹操战,来年与孙权战,早晚之事,岂可因噎废食?”
“当年光武皇帝为了让天下早日安定,一时之仁放过了那些为祸地方之徒,这才使得我大汉地方世家豪强横行,终至尾大不掉。备,不欲再赴光武皇帝旧路,此辈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刘备说的竟然如此坚定,刘宪真是呆住了。
要知道,隋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是杨坚大权在握时想出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结束的历史产物。
它之所以会出现,一是为杨坚选材,二是杨坚削弱、限制土豪巨族等地方势力的手段。吸收了庶族寒门这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管理,既打击了豪门望族,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巩固。
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门第高下、出身贵贱不再是评判人才优劣的标准,寒门百姓获得与官宦世族平等的机会。“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公平竞争,自身的能力成了决定命运的最主要因素,从而结束了势家豪门入仕参政的特权,旧制度下“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的积弊一扫而空。
暗自感叹了一声,刘宪不由得不去佩服刘备的果敢和决断,或许这就是他这位平民帝王温和个性的另一面——坚毅果敢。
可怜的陈群,或许你的《九品中正制》都不需要出现了。因为以曹操的性格,科举制一出他必然会认同赞赏,毕竟寒门士子一直是他阵营中的半边天。
既然刘备已经定下了论调,诸葛亮就要想着去完善它,“主公即已经认同,那臣等会尽快给出一道细表。毕竟是考试,即为考试那就要防止考生作弊,如替人代考、题目泄露、审阅官员徇私舞弊、来考生员夹带书籍纸张等一应戒条以及相应的处罚。”
“文科自当以考时事策论,那武科又该如何?莫不是让他们校场比武?”庞统也插言问向刘宪,“军中非只武夫,兵法筹谋更为重要。”
刘宪又是一阵意外,诸葛亮、庞统二人可是荆州士族的代表,听了科举之法,纵然不反对,想来也要暗自琢磨,谁知二人赞赏之余,竟然立刻就着手完善了起来,着实让刘宪挂目相看。
“宪之前思量,这武科考试,可分为三步,一是弓马武艺,二是兵法韬略,三则是临战推演。
三试全优自然是大将之才,弓马不成然兵法出众,临战沉稳不慌者,当可为军中参议,参与军谋,历练之后依旧可以大用。而若只是兵法韬略出众,弓马不成,临战死守兵书,此辈则不需去取。
至于弓马出众而韬略甚少,无论临战推演或可或否,都应收入军中,加于培养,便是不成大器却也不失为一员战将。”
一百八十三章 过度章节
七月份的成都显得分外的热闹,先有法正蜀郡太守的去职,后有士族豪强家私兵的剪除,连续出台的两个措施,其手段之强硬深深地震慑了一把川中两党。wwW!而紧跟其后推出的科举,这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措施,让川中寒门庶族雀跃的同时更是给了那些贵族世家一记警钟。
局势不稳。
剪除私兵不过是去了士族豪强的一只臂膀,而科举制的出现却是在断他们的根源,一时之间整个西川都陷入了一片惶惶不安之中。
然而这种不安随着张鲁一门的到来瞬息间平静,汉中定了。这个困扰了西川近三十年的军事集团,在刘备军的猛烈攻击下仅用不足半月便土崩瓦解。
张飞引军出南江下南郑,张鲁畏惧而逃,领南郑城中的万余兵马逃至了褒城,阳平关的张卫得知消息后也领大军两万五千人回师褒城,使得阳平关只剩下了不足五千人把守。
有了南江这个前车之鉴,二张不敢据城而守,只图野战。将所有兵力集中在褒城城下,排开的阵势意图与刘备军决死一战。
可一败再败士气低迷的汉中兵那里是张飞等人的敌手,褒城一战汉中军土崩瓦解,张卫以及功曹阎圃、谋士杨松尽皆被俘,便连褒城内张鲁的家眷也一个不拉的全部逮了个正着。
张鲁领着三千多残兵败将逃亡阳平关,却让刚刚奇袭拿下阳平关的孟达、霍峻又立一大功。自此前后不足十日,张鲁集团已然全军覆没。
如此快的败亡让与他早有联系的凉州刺史韦康(曹操命)大感意外,得报之后立刻前去救援的历城两万兵将收缩回城,同时快马飞报许都知晓。
为了自己和家人,张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