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页)
“那当然。”张云卿附和说,“这座城市有两千年的历史,自然聚积了大批财富。尤其是历经战乱,凭着坚固的城墙屏障,均安然无恙。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武冈县的银子比腰还深。’从那时开始,对这里我就十分神往。”
沈鸿英一听更为高兴,又在他的肩胛上拍了一下:“说得好!如果真像你说的,这里的银子比腰深,攻下来,本司令任你为武冈县县长。”
“谢谢司令栽培。”张云卿说。
沈鸿英举目看了看前面没有尽头的各式店铺,收回眼认真说道:“不过,凡没有遭过战乱的城市积蓄丰厚倒是事实,只是不知此地的民情如何。”
“都是一班刁民。”张云卿说,“武冈百姓不怕死是出了名的。有史以来,因不满官府征税,造反的次数有好几百起。最厉害的也有七十余起??这七十次死亡人数均在万人以上。其中崇祯八年,因朱王强征民工修筑城墙,黄桥铺农民袁有志发动五万农民造反,当时真是血流成河,城外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收尸!”
沈鸿英若有所思地叹道:“本司令历经战事数百起,深有体会,任何强兵劲旅都不足惧,怕的是刁民。此城中有百姓多少?”
“大概六万人左右??当然,这数目要把妇幼都加在内。”
“正规军队呢?”
“有湘军第十七团一个团,团长张湘砥,另有一个义勇总队,约五百人。”
“这点点兵力顶不住我一个警卫团。”沈鸿英说,“那六万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你是本地人,对各处情况熟悉,今天我们不可能跑遍,选择一些军事重点看看就行了。如果有时间,我还想测试测试此处民风。”
“照司令这般说,那就不需花太久的时间察看。这里的情形是:三道城墙均以小王城为中心??但正北面只有一道外城墙,因为那里正是小王城所在地。”
“那样好啊,我们就从北门攻!”
“不行不行!”张云卿说,“正北面虽是全城心脏,但防守甚严,特别是那年石达开攻城离去后,知州立马在那里筑大炮台两座、小炮台五十二座,任何人也无法攻入。”
沈鸿英道:“走,我们就去看看大炮台、小炮台。”
大炮台、小炮台位于城北,地势最高,万历年间武冈涨大水,全城淹没,当时的朱王遂将王宫迁至最高处。三丈余高的城垣,耸立在十数丈高的山上,那险要自不需说,沈鸿英抬头望了一眼,晕了好一阵。连连摇头说:“此处不宜攻城,还是城南比较薄弱。口有点渴了,进去找家茶馆坐坐。”
“这里没有茶馆。”张云卿说。
“没有茶馆客人渴了怎么办?”沈鸿英感到不可思议。
“武冈风俗不同,饮茶不用钱,每家饭馆、店铺都有。口渴了,问也可,不问也行,随处都可饮。”张云卿解释道。
两人于是从北门入城,在一家临街的杂货铺饮了茶。离开没多久,沈鸿英想起什么来,折回来又在原杂货铺饮茶。
这是武冈土茶,茶叶系长在悬崖上的一种带刺的多年生植物,俗名“救兵粮”。相传当年石达开攻武冈城,未破,入雪峰山士兵饥馑,时值初冬,雪峰山上万木凋零,无以为食,加之水土不服,病者甚众。石达开无以为计,忽见悬崖上的植物结满一大串一大串的小野果。摘下尝之,甘甜中略带涩味。吃下很久不见有中毒症状,遂令将士大食特食。说来也怪,食后不仅饱肚,而且连所有的不适病症也没有了,身体强壮后,即转战广西去了。从那以后,武冈人就把这种带刺植物起名“救兵粮”。原来,这种植物系中药,有清热、解毒、消滞、益胃、健脾、生津之功效。当地人用来煮茶,既廉价,又实用。城里各店家每天都烧好一大缸,放置柜台一旁,方便顾客。
且说沈鸿英返回后又勺了一大碗茶,只喝了一口,便泼向地上。
店掌柜见状,走过来问道:“先生,你早晨洗过脸么?”
沈鸿英不知何意,答道:“当然洗了脸,不洗脸谁敢出门?”
掌柜点头,不再说话。
沈鸿英走了一段路问张云卿掌柜的话是何意,张云卿解释道:“他问你要不要脸,白喝人家茶,还向地上泼。”
沈鸿英勃然大怒,再次返回,见掌柜生得单薄,且店里只他一个人,于是气势汹汹地质问道:“你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掌柜的见来者不善,从店里出来,站到街心,这才反问道:“你自己说是什么意思?”
沈鸿英凶相毕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