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名号3�忍辱负重终于赢得名号秦人如今是又栽了,再次从当红宠臣沦为微贱边民,连祭祀“嬴”氏祖宗的权利都给剥夺了,与戎、狄各族杂居。西部的条件艰苦,他们逐水草而居,成了游牧部落,但也有一部分人尝试着种植粟、麻、桑、稻,为定居创造条件。
秦人祖先坚忍不拔的族性,再次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如今他们全体成了失败者,翻身遥遥无期,但他们并没有沮丧,你让我插队我就插队、你让我放马我就放马;这辈子翻不了身,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
这批失去内地户籍的中国最早知青部落,在茫茫陕甘大地上扎下了根。
当时周王朝的国运正盛,国土不断扩张,边境也就不断向西延展,秦人知青们也只好不断向西迁移。据考证,最远的已经到达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这在古人看来,遥远得就有如今日的土耳其或哈萨克斯坦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秦人知青们栉风沐雨地放马,终于凭着他们放马的技术,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年复一年,周朝的王位,传到了周武王的曾孙周穆王的手里。这位国王就是传说中的“穆天子”。他在征伐西方的途中,曾经驾着“八骏”之车,前往昆仑山下,去会见当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酋长西王母。
据说,会面的那天,穆天子拿出白圭、玄璧等玉器赠送给西王母。第二天,他又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相谈甚欢,作诗相互祝福。
这个传奇的睦邻故事,出自《穆天子传》。
穆天子是个奇人,《穆天子传》也是一部奇书。那是在晋太康二年,一个无名的盗墓贼纠集了几个恶徒,挖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几个小子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部竹片书,这就是《穆天子传》。
据这部书记载,为穆天子驾车的人,叫做造父。这个造父,就是蜚廉的第六世孙。
造父的职业,是老祖宗从事的行当。他在驾车技术上,的确有家族传承,能够“日行千里”,不仅送穆天子去见了西王母,还让穆天子迅速平定了一次叛乱,由此立下大功。穆天子很器重造父,一高兴,就把赵城封给了他。从此,造父这一族就自称为赵氏。
第一章秦人的祖先是一只小小鸟(4)
造父姓了赵,儿子自然也姓赵,叫做赵大骆。赵大骆的嫡子就在赵城这个地方为周王朝保卫西部边陲,世代延续下去,后来成了春秋时晋国的贵族、战国时赵国的王族。从这儿我们可以知道,战国时的赵国,其实和秦国是同宗的亲戚。后来秦国把赵国打得那么惨,那无疑是兄弟相残。
赵大骆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非子,因为不能像哥哥那样继承父亲的城主地位,只能住在犬丘(在今甘肃天水西南)。非子可不是一个公子哥儿,命运使他漂流西陲,他就入乡随俗,非常喜好马和其他牲畜,懂得怎么养马。
他的这一特长,令当地的犬丘人非常佩服,就报告给了当时的周孝王。周孝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立刻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眉县一带)主持国家的养马工作。
非子知道:改变命运就在此一举了。他果然干得很好,致使“马大蕃息”——马让他给越养越多。
周孝王大为赞赏,说:“从前伯益为舜帝主管畜牧业,牲畜养得很好,因此得到列土封侯的奖赏,还被赐姓嬴。如今他的后代给我养马,工作成绩也不错,我要让他在秦这个地方建一座城,作为‘附庸’,准许他们恢复对嬴氏祖宗的祭祀。他们这一支,就叫做‘秦嬴’吧。”
秦地,就在今天甘肃省的秦安县。严格来说,这个地方,才是后来威震欧亚的大秦帝国的发源地。
秦人,从此也才有了自己堂堂正正的名号,虽然只是一个附庸,但是毕竟“正名”了。
那么,什么是附庸?原来,在夏商周三朝,从天子到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属地大小是有等级差别的,最小的男爵只有五十里方圆的封地。其余不足50里的,就只能附属于诸侯,这就是附庸。附庸,是没有资格去朝见天子的。
尽管如此,秦人在历尽艰辛之后,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有了自己在周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别看现在还弱小,还需要战战兢兢伺候着周天子,但星火可以燎原呀。有了火种,还怕什么?
人只要有把事情做大的志向、有脚下的一点点根基,就不愁发达不起来!
做了周朝的西部边防军4�做了周朝的西部边防军秦人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