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页)
来,向着佳欣一拜。“侄儿见过十三叔。”
佳欣略退半步。“官家场面,不行家礼。宝贝勒请上座。”
弘历颔首为礼,转身退回主审官位置。惊堂木一声重震。“带弘昌!”
()免费TXT小说下载
弘昌乃是弘历的堂兄。到那他以子诉父,已犯下逆罪,弘历一点也不必客气。
弘昌被带上堂来之时,佳欣心中一痛。
按民告官、子悖父例。他已被杖责五十,才容上堂来。
一瘸一拐地样子,虽然狼狈,佳欣却看到这位养子眼神中的一丝狼一样的狠意来。
——自己同胤禩,分别却也不大。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后代,一样没有办法去尽心教养。
正心痛处,却听弘历开始问话。
具体的问题和答案,已然和胤禛探讨过。胤禛也不是真放心这个少年贝勒,仍旧一一嘱咐清楚。不令一丝错漏。至于当堂应对,佳欣主导,弘历配合,亦无大碍。
对于佳欣来说,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自己地受控,而在于,要如何设法为弘昌脱罪。
而胤禛则要力求引火烧向廉王,将胤禩高涨的官声和民望借机狠狠一杀。
听着弘历一板一眼地问话,以及弘昌在意料之间的答话,佳欣不由得起了轻敌之心。
弘昌所有的证据,无错是内部人泄露无疑。西北用兵的军费向来是政出多头,户部在赋税上抽一省或几省之资直接投向西北,但因来回运转靡费,所以就命当地直接输送钱粮至于前线。但一来一回的两笔运送费用,数目上占到了十成中的半成,却依旧与朝廷折算。这些钱粮,历来便是落在主掌户部的胤禟手中,并雨露分沾到相关各省。如此胤禛即位,自然不容这笔庞大开销在旁落于他人之手,但苦于户部胤禟在张广,而自己的势力却又不足以成功。使得此间的关系、兵力已经是盘根错节,一时难以撬开入口,于是佳欣便替他想了个法子,:将左右军费无论是省出部出还是国库出都先汇总至于兵部,在由兵部同意配送各地。这其中其实断了不少省份的发达之道,因为如此一来,所有钱粮都必须先老实晕倒京中,再云一遍出去,有点做无用功地意思,但以现代的话来说,却促进了就业、增长了GDP,其实也是一件养民安民的好事。但负责兵部的年羹尧等人在此中动起脑筋来,手段却毫无艺术性可言,简而言之,便是虚报、克扣民工工资。但虚报数额有限。所以,所得地钱财也大不如前。且其中牵扯到数万平民和大大小小七八级官员,实在不是个聪明的主意。所以牵连进来想要发一票的人就越来越多,连带着果酒爷托孤老臣隆科多也大剌剌地入去分一杯羹。
这些事情,弘昌自然不能讲得清楚。但他拿出来地东西,很简单,那些脚夫签收的底帐。如北京至于河北,银五车。每车一人,粮十车,每车二人,走了三日,总共雇脚夫二十五人,美人日资二十文,共五两。但在另一张兵部的签收单据上,这笔钱就立马翻了三倍。变成了十五两。弘昌所告的,便是提出这个主意,并且名义上统管着兵部事宜的怡王佳欣了。
弘历连问佳欣都懒得问,直接传了兵部的何不的堂倌到堂。
结果兵部堂倌施施然拿出另一份单据:这三日之内,脚夫吃住、马匹粮草、押运官的津贴等等,折合下来是三两。这笔钱押运是走地暗哨。不令人知是皇粮,装饰以扑通货物,以减轻被劫掠地风险,但也同时带来了其他花销,三日之间出入四城,所缴的赋税共一两半。而用来购买掩饰的货物比如草药的花销也不菲,平摊到每日大概也要一钱多,三日十五车便是五两左右。最后的半两,则是运钱粮的木车和箱子的折旧费用,实无一分一厘落入了私人口袋。
户部堂倌子啊那里连连附和。听一句点一点头,连说户部拨银时也是这样计算。
但弘昌又抛出一份证据:该笔粮草,走了三十日才走到了前线,若以三日五十两计算。则三十日消耗应为一百五十两。但运送到处之后,时机签收画押的记录显示,每车五千两银中,各自短缺了四十两。五车则为二百两。其中还有五十两,竟不翼而飞。
弘历当堂传了签收这笔粮草地一位守备将军。
守备将军振振有辞:按照惯例,有粮草到,主将都会派人回程百里左右迎接护送,一来一去两百里之间,四五个弟兄若能安然运回军粮,总能得到个五两十两的赏赐彩头。这五十两白银。便是派费了这个用场。
弘昌的第三个证据乃是一名证人。
伊人是刚从兵部退休的一名老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