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页)
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头上这半顶乌纱帽不要了,也学着人家开作坊搞发家致富。
可是保甲过去从事是管人的差事,对于如何向村民发号施令倒有一手,而对于如何经营作坊确是个外行。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保甲既然下定了决心,就决不罢休,一心一意要办个像模像样的作坊,在村人面前露个脸,绝不能让别人小瞧自己。于是,保甲辞了官差,下海搞起了产业。
要知道,办一个作坊,首先要选好行当,还要有懂技术的工人。于是,保甲带上盘缠费一头扎进庐州城,四处寻找商机。因为保甲知道,这几年城里官办的作坊日子不大好过,作坊里的伙计们大多数在外谋求第二职业,捞点外快来填补家庭生活。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伙计,凭着所掌握的技能,被许多农村开办作坊的小老板聘用为技术顾问。这样,小老板发了财,顾问也赚了钱,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个人、集体都受益。
(待续)
(看小说到顶点。。)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第一百一十三回 辞官下海】………
保甲一头扎进庐州城忙活了半月,终于在熟人的引荐下,与一个官办作坊搞技术开发的小伙计接上了头。这个小伙计秀才学历,手中有技艺,进入官办作坊不到五年便出任作坊生产技术骨干了。只是因为近两年来个人小作坊的兴起,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冒出了许多村办作坊,给小伙计工作的官办作坊带来了不小冲击。官办作坊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作坊干活伙计们的薪水、红利不断减少,逼得人人动起脑筋,想在业余时间赚点外块以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处境。小秀才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赁借手中的技术,找一家小作坊发挥一技之长,好赚些钱早日致富。
因此,保甲、小秀才两人由于心往一处想,在熟人的引荐下来到路边一个小饭馆。二人入屋后寻了个僻静拐角坐下,要了一瓶酒和几样下酒小菜,然后边喝边唠。还没等喝够二两老酒下肚,两人已是亲兄弟一般亲热得不得了,大有相见恨晚之便势!随后,保甲转入正题,小伙计心照不宣,二人一拍即合,当时就在席前搭成契约:由保甲负责出资办作坊,小秀才负责技术生产;保甲按月发给小秀才技术服务费。
要知道,保甲毕竟当过不少年差役,办事讲究效率,说干就干,不搞纸上谈兵。这里和小秀才商妥后,回去后没过上半月,便按照小秀才的交待,将筹办作坊的前期工作搞出个花样来。小秀才找到了第二职业,浑身是劲,利用所有空闲,往返于廾岗村帮助保甲筹办作坊。
真是人心齐、泰山移。才一个月时间,经过二人通力合作,在保甲家中,一个土办法建造的作坊算是搭建起来了。虽然没有城里官办作坊所具有的设施条件,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像模像样,外行人一点分不出真假。当然,保甲、小秀才心里都清楚:小作坊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再好,也没办法跟大作坊的产品相比,不能直接拿到市面上销售。因为,大作坊的产品已是高山打鼓——名声在外,大家信得过!
因此,小秀才只能帮保甲开发些半成品产品,专供给官办作坊作生产原料。要知道,官办作坊家大业大,只要从牙齿缝隙中漏点下来,也能把小作坊撑死。眼下许多小作坊都是喝着官办作坊的奶长大的。但是也要明白,能喝上官办作坊这碗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是找不上关系,人家甚至连大门都不让你进,别说喝奶了。
如果能够直接找上大作坊的老板,那是最好不过了,只要老板一句话,不但省了跑腿、口舌,也省了工时。只管送货,坐家收银子。可是这种美差事落不到保甲头上,除非保甲的二大爷在州府做官。保甲既然没有这层关系,那么就只好老老实实从基层打点起。保甲终于找到一位在城里生活的老乡,这个老乡认识一家大作坊的小掌柜,通过老乡帮忙,小掌柜答应见识一下保甲。
保甲听了老乡介绍,欣喜若狂,马上找来小秀才商量,要求小秀才陪同一起去。之所以这么干,保甲主要是出于担心,担心人家问到货物的性能特点时,自己叙述不清楚。说实话,保甲虽然悟性好,已从小秀才口中领会到自己生产的货物特性。对一般人而言,保甲能够将货物介绍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甚至比小秀才介绍得还要动听。但毕竟只知货物的皮毛,不知其里,到时候人家要是问到点子上,保甲可能抓瞎,一问三不知,弄不好叫人家立马打发出门。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把小秀才捎带上。
小秀才是搞技术的,书生气浓厚,平常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只管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