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涣俗匀痪�煤头饨ㄖ饕濉爸嘏┮稚獭钡乃枷胗跋臁:罄淳尤恢苯臃炊圆扇⌒率焦ひ岛头炊钥蒲Ъ际醯姆⒄埂K�凇端幕舐邸分兴担骸叭饲蠼�剑�厥缕����缕���叵却┣笫�浚��酥��瑁�静辉诖恕S肫渥钥嘤诘亟阎�校�郧蠛罄郑�氯糸运崭�叮�母苟�我樱俊痹谒�蠢矗�憧蒲В�愎ひ祷��亲哉衣榉常�蝗纭伴运崭�丁保�沾蘸虾喜欢龆亲樱�杂勺栽谖�谩�
国粹主义者的言论受到启蒙思想家的批评。陈独秀在《学术与国粹》一文中指出:“学术为吾人类公有之利器,无古今中外之别,此学术之要旨也。……盲目之国粹论者,不明此义也。吾人之于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不国”。陈独秀还具体分析了国粹主义者的具体观点,如有人认为《大学》一书里的“生众,食寡,为疾,用舒”就是孔门经济学,陈独秀指出这一说法“不知近世经济学说,‘分配论’居重大部分,《大学》未尝及之;即‘生产论’及‘消费论’中,赞其劳力与时间问题,原则纷繁,又岂‘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简单理论所能包括?” 。李大钊则针对国粹主义者的悲观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认识论角度指出:“历史的演进,常见一盛一衰,一治一乱,一起一落。人若生当衰落时代,每易回思过去的昌明。其实人类历史演进,一盛之后,有一衰,一衰之后,尚可复盛,……一盛一衰,一起一落之中,已经含着进步,如螺旋式的循环” 。启蒙思想家们由于本身也有着形而上学绝对化的缺陷,因此,对国粹主义的批评陷入完全否定的另一个极端。如周作人在《罗素与国粹》一文中,竟然说:“我们看中国的国民性里,除了尊王攘夷,换一个名称便是复古排外的思想以外,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可以保存的地方” 。更有甚者,不仅主张把古典书籍统统扔掉,还要把汉文和汉字废除掉。
在启蒙思想家与国粹主义者激烈争执中,北京大学里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就是梁漱溟。梁漱溟1893年生于北京,其父梁济(巨川)为光绪年间举人,曾倾向于维新派。辛亥革命以后,于1918年以徇情投湖自杀方式“提倡中国的纲常各教,救济社会的堕落”,而轰动社会。梁漱溟本人自幼入中西小学和顺天中学学习,接受新式教育。中学毕业后,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投入革命活动。1917年经蔡元培引荐,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概论”、“儒家哲学”,不久出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亦引起社会轰动。梁漱溟在新旧两派斗争中,同情儒学,似乎倾向于旧派,但又不是旧派中的一员。梁自己曾讲过:“所谓青年派,皆是崇尚西洋思想,反对东方文化的。我日夕与之相处,无时不感觉压迫之严重” 。
。。
百家争鸣年代的学术流派(上)(4)
梁漱溟提出的新儒家哲学,可以说是对国粹主义的改造和发展。他在文化观上,把世界分为三种文化:一是西洋文化,“意欲向前”为其根本精神,它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当作改造对象,其文化以科学见长;二是中国文化,“意欲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中国人“遇着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随遇而安,调节自我意欲,中国文化以玄学见长;三是印度文化,“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即“遇着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即取消“意欲”,印度文化以宗教见长。梁漱溟认为人类的发展面临三个大问题:一是人与物的关系,西洋文化重视科学,强调“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矛盾日渐突出,而中国文化提倡人自身的和谐,“父慈子孝”、“孝悌慈和”,比西方文化成功;三是人的情志问题,即要求生活而又淡化生、老、病、死,印度文化以宗教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这样的分析,梁漱溟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
梁漱溟的新儒家学说,其根本弱点在于,就文化谈文化,没有把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与经济基础联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是在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发生、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封不动的搬到现代社会,肯定是不行的。然而,梁漱溟的新儒家学说,却从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人类发展各个阶段都要注意解决的问题: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情志问题。因此,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虽然并不赞成梁的学说,却始终对他提出的问题,保持了解的兴趣和研究的热心。梁漱溟本人,也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