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记》和《海国图志》,并于1847年将《海国图志》充实为六十卷本。同年,他在江苏巡抚陆建瀛的衙署中充当幕僚。他游历东南各省,并到香港、澳门广泛收集资料,为继续充实《海国图志》作准备。
1849年,魏源任兴化县知县。1850年升任高邮州知州。这段时间里,他筹划海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1852年终于完成了《海国图志》百卷本的鸿篇巨著。在补充的部分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地研制和改进战船、火炮、鸟枪、火药、地雷、水雷的情况。
1853年,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南京、镇江和扬州,高邮农民也起义响应。魏源率县吏捕杀起义农民领袖。不久,清廷督办江北防剿事宜的杨以增,向皇帝告了魏源一状,说他迟误驿报,魏源因而被清廷革职。1854年,有人保奏他复职,但他由于已意识到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没有振兴的希望,便拒绝再替清廷效劳。他心灰意冷,遁入空门,移居兴化西寺,潜心研究佛学,整理生平著述。
1856年,魏源游杭州,寄居僧舍,静坐参禅,拒见任何来客。
魏源知识渊博,一生写了五十多种著作,记载着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许多著作充满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海国图志》。该书虽然一度受到朝廷冷遇,但后来终于成为近代中国志士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先导。洋务派首领之一左宗棠公开申明,他在福建设局造战船,在甘肃设厂造枪炮,就是继承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的思想。魏源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放眼世界,积极寻求富国强兵良策,力求振兴中华,为许多中国人解放了思想。
魏源被后人称为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他重视科学技术,但他不是唯武器论者,他更重视人的作用。他强调,人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他认为,没有胜任的人才去指挥,拥有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后来,甲午战争的结局印证了他的论断。在《海国图志?筹海第三》的结尾,魏源一再疾呼:“在得人而已!在得人而已!”
首倡师法西方,探索蓝色文明(4)
在中国近代史上,魏源是黄昏时的一只猫头鹰,警惕地预告黑夜降临以后的凄凉;又是黎明前的一只云雀,提前报告天明后的雾霭。
魏源指出了弱势文明对于强势文明应该采用的态度和对策,只要文明之间的冲突存在一天,魏源的思想就不会过时,人们就需要魏源那样的气魄和头脑。
魏源尽到了一名智识者的本分,“永远使用雅典娜的利剑劈开蒙昧的黑暗”。
海洋是蓝色的,理性是蓝色的。中国人需要用理性的眼光,越过蓝色的海洋,去探索整个世界,正如世界也要探索中国。蓝色的海洋距离湖南是那么辽远,但是魏源看到了,也使他的同胞都看到了。
魏源,是一个穿越了蓝色的湖南人。
1857年春天,这个杰出的湖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为中国人留下了富强昌盛的祝愿和希望。
2005年3月29日,煌煌二十卷《魏源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首发式。魏源身上体现的湖南人的精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1)
1852年,四十一岁的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任上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身处战火连天的湖南,他听到乡邻们整天都在议论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战况。
曾国藩守制在家,身份等同于一介庶民,也就是平民百姓。在此以前,尽管他在长达十二年的京官生涯中,好学不倦,广泛地交结名人、学者和大臣,学识大增,提高了个人声望,并且以道德文章赢得了好的官声,但他仍然只是一个二品京官而已,功名前程,离封疆大吏的位置还有遥远的距离。至于带兵打仗,对于他这样一名连武器都没有摸过的书生,恐怕连他自己也是做梦都没有想过的。
然而,带兵打仗,就是这样一种似乎与他一生根本无缘的事情却偏偏在他身上发生了。而且,他一开始带兵,就带出了一支强悍的湘军,并且打出了一个无湘不成军的局面。在他身上,湖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霸蛮精神,以及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骡子般的倔强和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之所以会去做这件自己几乎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大约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看到另一个湖南的书生江忠源,在他引荐之下,被皇上调去支援清军绿营阻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