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1/4 页)
打玄菟的时候,公孙度将阎柔拔在公孙康身旁。阎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公孙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阎柔本着其一贯的原则,将所有的功劳都算在了公孙康的头上。自己什么功劳也没有。只能算作是没犯什么错误的人。
要说,公孙度这个人虽然也算是个豪强,但公孙度的层次明显较低。公孙度根本就不知道有韬光养晦这一说,反而以为事情的真相就是那个样子的,以为阎柔真的没有什么才干。因而,最后公孙度没有给阎柔任何赏赐。不辞退,就算是不错了。
不过,随着公孙度所经营的地盘的扩大。阎柔终于也得到了独自领兵的机会。而阎柔驻守的地方,就是距离长城关最近的平冈。
……
平冈并不是一座县城。平冈在辽东属国郡的新昌县境内。新昌,原名叫做建昌。为了表示重获新生,遂更名为新昌。新昌县,是辽东及辽东属国两郡距离长城最近的一个县,属于商品集散的重地。而具体的商品集散之地,就在平冈。
平冈,顾名思义,就是平缓的山丘的意思。当然,凡是叫得出名字的地方,都是有水的。没有河就会有溪。没有溪就会有泉。实在什么也没有,也一定有井水。要不然人们怎么生存呢?不能生存的地方,是没有资格获得地名的。
平冈倒是合适居住的地方。但平风的位置不太好,距离长城太近,只有三十里。就相当于枫桥县到吴郡的距离。平冈距离新昌县县城的距离有四十里。基本上,就是处于长城关与新昌县县城的中间。
平冈的繁荣当然是人为的。不过,倒不是出自行政命令。汉族商人携带大量货物,出关交易,汉族商人会担心货物的安全,心里七上八下。而乌丸族、朝鲜族以及关外的汉族人入关交易,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担心。最后,就各自退让一步。在新昌县与长城关的中间,找个地方进行交易。就这样一来二处,最后就选中了平冈。
选中平冈,当然是因为平冈的地方好。平冈这个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远处是巍峨的群山,不可能埋伏多少人了。近处则是一马平川,一览无余。平冈的还没有什么风,也有利于货物的保存。土质粘性强,适合建仓库。到阎柔来把守平冈的时候,这儿的房屋已经有了三千多间。远远望去,就是一座小县城的模样。
不过,它的确不是县城。这个时代的县城都有围墙,但平冈却没有。如果大军来袭,是没有什么防御措施的。阎柔奉公孙度之命,把守平冈,并不是要守住疆土。而是调解一些交易过程中的小纠纷。当然,并不是像现代这样调解,而是以武力镇压。阎柔的职责,并不是化解纠纷,而是不要让小纠纷变成大纠纷。
……
平冈这儿的常住人口约有四千人,流动人口通常维持在接近一千人的规模。约三千间房屋,通常有接近一千间是空着的。那些都是季节性大宗物资交易的储备。公孙度派阎柔来维持这里的治安,拨给的士兵是五百人。
五百人维持五千人居住地的治安,是完全足够的。当然,在刘备的五万军队过来的情况下,就远远不够用了。
刘备此次出关北伐。跟往日不同,那是肉包子打狗,不准备回来的了。因此,刘备也像当初的袁绍一样,进行了强迫性质的征兵。当然,刘备的心,没有袁绍那样狠。所以,刘备征到的士兵,也并没有多少。最后,刘备凑足的士兵人数就是五万人。
并且,跟袁绍当初不同的是,刘备在征兵之后,并没有立即出发,而是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正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此去关外,便是异族之地。刘备跟大多数中原汉族人一样,对于关外异族之地缺乏了解。不知道今后在关外俘虏的敌军士兵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士兵。因此,心里面就直觉地感到了士兵的宝贵。练一个月,无非就是多耗一个月军粮罢了。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
与幽州刘虞接壤那边几个县的衙役照旧,巡城士兵照旧。一个人都没有进行抽调,并且连县府粮库里面的粮食也没有动用。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被刘虞察觉。
接下来,刘备就选了一个吉日,出了长城关。这个日子,选在粮食收割之前的六月。
通常,战争都是秋收之后才打响的。但此时刘备由于下定决心,一去不复返,所以就能够竭泽而渔,收集到足以支撑到来年大批粮食。刘备不想等,也不敢等了。每天每时,刘备都感觉田润要打过来了。
秋收之前进兵,有时候能够收到突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