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Чチ羰鼐V莸牟懿俅蠼�苋省2苋释蛳氩坏街荑そ��绱搜该停�淙挥幸恍┑值玻��亲钪栈故橇Σ荒艿保��V莸闹心喜咳糜肓酥荑ぁ�
夺得荆州大部的周瑜可谓是意气风发,胜利更助长了周瑜完成孙策遗愿——进军北方的战略愿景。只是此时周瑜和孙权的矛盾也越积越深。史书在此处记录了周瑜向孙权上的两份请求:一份是请求将刘备、关羽、张飞分割开来,用金钱美女让其堕落,然后一股消灭。孙权没有答应,这不是念着孙刘联盟的旧情,而是在遏制周瑜膨胀的野心。在另一份请求中,周瑜认为益州刘璋孱弱,如果能“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奋威”即指奋威将军孙瑜,可见如果不是孙瑜也掌握着一支兵制约着周瑜的军事行动的话,周瑜是不会要求与孙瑜共取蜀的)进而“北方可图也”。可见,周瑜也意识到现在进取中原还时机未到,提出了先取巴蜀再进中原的曲线救国战略。由于没有向曹操的领地进行扩张,孙权表示了赞同,但周瑜书中的那句“北方可图也”还是引起了孙权的忧虑。好在周瑜还没起兵,自己先病死了,周瑜先取巴蜀后图北方的战略也随之化为泡影,并在不久之后为刘备所践行。
周瑜死了,江东政权上策决策者中“*”与“鸽派”的斗争也告一段落。周瑜的后继者鲁肃、吕蒙、陆逊等几乎都遵从了孙权保守主义的路线,东吴也再也没有激荡起图霸北方的万丈豪情。这里我们需要简要评判一下孙权的保守政策。论者多以此认为孙权是“守家之犬”,没有图谋天下的大志向,不仅与刘备、曹操相差甚大,甚至不如他的父兄。但评心而论,我们又凭什么将是否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来作为品评人物优劣的标准呢?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标准,以曹、刘、孙三人各自的理想和实现程度来作评价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理想是一统天下,刘备的理想是兴复汉室,二人不仅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理想,其后继者亦铩羽而归。反观孙权,理想是自保江东,他所尽心维持的父兄基业自他接手起绵延长达80年(作为对比,魏仅存45年,蜀仅存42年,而灭了吴的西晋也仅存51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地道道的长寿王朝。而且孙权在固守江东之时,尽力维持江东的平定与发展,不仅为后来的六朝繁盛开了个好头,还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反观诸葛亮,北伐中原空劬劳不说,还透支了巴蜀地区的发展,终使清人赵藩作联叹曰:“后人治蜀要深思”。
下一章:鲁肃:我从来不是戏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鲁肃:我从来不是戏托
忠厚、老实、木讷,甚至愚蠢,一度曾是鲁肃的形象标签。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赤壁之战中,真正的主角周瑜和戏说的主角诸葛亮都占据绝对主体的位置,鲁肃出现的意义似乎只能是为此二人充当“戏托”。周瑜死后,鲁肃做了都督,但江东已无重要的战事。而待到荆州硝烟再起,鲁肃早已死去,接替鲁肃的都督吕蒙则凭借擒杀关羽而声名大振。作为都督的鲁肃则又沦为了过渡人物。
而在历史上,鲁肃的地位却举足轻重,他对于江东政权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周瑜。而这正在于他的战略思想与孙权出奇的一致。多年以后孙权与陆逊谈论起早先的周瑜、鲁肃、吕蒙三位都督时,认为鲁肃有“两长一短”。这既是对鲁肃本人客观中肯的品评,又是对其对江东政权贡献的盖棺定论。
一长为“大略帝王之业”,这主要是针对鲁肃在孙权即位初期为孙权进行的一番远景规划,其意义不亚于诸葛亮为刘备所擘画的“隆中对”。与诸葛亮相同的一点在于,鲁肃与诸葛亮都准确地估计了北方最强大势力曹操的强势力量,认为不能立即消灭。而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即诸葛亮无论如何滔滔不绝,其最终目标在于使刘备入主中原,兴复汉室。而鲁肃的观点则更符合客观现状及历史趋势,他直言:“汉室不可复兴”,并劝孙权“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而征伐刘表,夺取荆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十分明确,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以防御为主,不要急于与曹操争雄天下;二是防御需是积极防御,而非消极防御,夺取荆州划江而治是与曹操两分天下的对峙前提。鲁肃的“帝王之业”为孙权以及之后的割据诸侯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一统天下、成王霸之业并非所有英雄能力之所及,也并非衡量一个英雄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既然如此,割据一方,建号为帝不失为一种成功的选择。孙权是这样做的,孙权也成为了这样的英雄。
另一长即在赤壁战前,力劝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