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获得胜利,远的越国被楚国兼并不说,西汉时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果断平息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反过来,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也不易成为群雄斗争的焦点,如果经过精心培养,还是足以孕育出不可小觑的割据政权。
而以上假设的前提是天下大乱和英雄出世,在东汉末年,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十余年的中原大混战使中原的人口下降了一半以上,土地荒芜、商旅不行。相反,大批难民南渡长江,给了江东的大发展带来绝佳的机会。也就是在汉末,中国南北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转变。加上孙坚、孙策这样既具有军事天赋、战略眼光、又具有创业的勇气及与之相随的行动,江东政权就此应运而生。
然而政权的建立是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的。在江东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孙坚、孙策先后英年早逝,他们或是死于战场,或是死于政敌的暗杀行动,分别以37岁和26岁过早地离开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值得庆幸的是,孙氏人才接踵不断,孙策的二弟孙权年仅18岁就挑起了江东的大梁,在父兄基业的基础上,他致力于完善江东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招贤纳士,选贤任能。同时,也不忘父仇深切,连续数次对刘表部将黄祖进行军事打击,并终于在曹操南征的几个月前斩杀黄祖,以雪父仇。
江东政权与曹操的关系也颇为曲折。在孙坚时代,由于同为讨董联军的成员,孙坚曾与曹操并肩作战,可谓战友。孙坚的出色表现应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就有电影《赤壁》中曹操对孙权不屑地说:“你比你父亲差多了!”到了孙策时代,江东政权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资本和军事力量,连曹操也不敢小觑。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袁绍、袁术等诸雄,曹操对孙策大加安抚,不仅在汉献帝面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还主动和孙策联姻。但孙策却不吃这套,动了逐鹿中原的野心。建安五年,正是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孙策眼见机不可失,便密谋调遣兵将,筹划袭击许都,迎奉汉帝,打曹操一个腹背受敌。消息传到曹操那里,“众闻皆惊”。但曹操智囊团中具有先知色彩的郭嘉则对孙策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不久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还没等孙策的计划实施,孙策就遭到刺客刺杀,江东政权的这一次奇袭也胎死腹中。郭嘉何以料敌如此准确?难不成是他干的?
孙策死了,他留给孙权的除了江东基业以外,还有一群人和两句话。一群人是孙坚、孙策培养的业务骨干,文臣以张昭为首,武将以周瑜为首,这是比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更为宝贵的财富。两句话是孙策临死前对他兄弟俩的评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既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期望。只是他没想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这一语竟然成谶,成为孙权毕生最精准的写照。
江东进入了孙权时代,父兄给他留下巨大的财富,也使他长期活在父兄的阴影之下,他比任何人都需要一场胜利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光的车轴又来到了建安十三年,孙权在击破黄祖之后并没有急于占领江夏并进取荆州,而是做着更为谨慎和周全的擘画。只是时间再也容不得他多想。曹操南下、刘表死去的消息接踵而来。孙权身边的鲁肃先急了,自告奋勇以吊孝为名前往荆州,欲与刘备联盟共同防范曹操南下。就在鲁肃前往荆州的路途中,荆州降了,刘备败了。鲁肃日夜兼程,终于在当阳长坂迎上了溃败的刘备。而面如此破败的军队,心怀联盟愿景的鲁肃心中只有暗暗叫苦。
下一章: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
与《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不同,据史书上的记载,鲁肃与刘备相遇的地点不是在他鞍马休息时的江夏,而是在他丢盔卸甲时的当阳长坂。此情此境,身为江东政权派出的时局“瞭望塔”,鲁肃一方面目睹了刘备逃亡的窘相,一方面也从刘备及其属下的顽强抵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这其中就一定少不了赵云的表现。而他一生的表现不仅成为刘备政权大厦的坚实砖石,也使他的形象在他死后逐步戴上“战争之神”的光环。
一如诸葛亮、关羽等许多三国人物,赵云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人到神的变化过程,而顺着这一过程倒溯,剥离到史书中最本源的描述,我们会因面对一个如此简陋的介绍而惊讶。《三国志·蜀书》的第六篇是我们熟悉的“五虎大将”的列传,但赵云的传记不仅名列末尾,且仅有寥寥三百余字的内容。从这几百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将军平淡而普通的一生,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