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然后回家,开始整夜漫长地等待。
其实,你大可以不闻不问,倒头大睡的,哥哥就是的。“天亮去收获就可以了呗,”哥哥总说,“你干嘛老是不睡觉呢?”
可是,我就是睡不着,每次晚上下了钓签后我就睡不着,想着明天那一大串泥鳅活蹦乱跳的,我就兴奋异常。哥哥说我幼稚。可我还是睡不着,我又担心村里会不会有谁个捣蛋鬼知道我们下签,清早比我们起得更早偷了我们的成果。因为我们村,哥哥钓泥鳅的水平最高,好几个男孩子都眼红。
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什么也不知道了。正做着美梦时,哥哥就在床头推我,“小巧,小巧,快起床,快起床,起泥鳅去了,快,走了!”
要很早起床,天刚麻麻亮,全村人家都还沉浸在睡梦中,寂静的村庄偶然听到一两声鸡鸣,我和哥哥就迎来了我们最幸福的时光了。
原路来到小东塘,每人解开昨晚固定的绳头,同时慢慢地提起。
正如昨晚想象的图景。水面沸腾了,一条直绳,欢蹦乱跳,泥鳅上钩了。不要急不要慌,跟鱼钩钓鱼不同,用力蹦跳的鱼儿会脱钩逃掉,而我们精心制作的专用钓签,钓到的泥鳅就永远属于你,任凭它如何翻天动地地跳,也无法脱身,因为竹签两边尖锐地甚至是均匀地穿过了泥鳅嘴边,绝不会脱身的。我还从未见过钓上钩的泥鳅逃脱过。
如果下了四十个钓签,一般会钓到近三十条泥鳅。最差的时候也会钓到十条。
在深秋,准备冬眠而又没有觅到足够食物的时候泥鳅最容易上钩,这时的收获也最大,最成功的时候,一条麻线上只有三五个钓签是空的。
“看哪,我们钓了多少泥鳅!”这是每次我和哥哥提着木桶进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如果逢年过节父亲回来,我们的干劲更大,隔三叉五就会钓泥鳅。看着妈妈用心炖出热滚滚的泥鳅汤,端到风尘仆仆的父亲手中,我和哥哥无需尝上半口,只要闻闻满屋的香味,那内心幸福的喜悦便无以言表。这是钓泥鳅带给我们的最大快乐。
现在,我双手敲击键盘,屏幕显示着文字,在我面前呈现的,却不是文字,而是母亲浅浅的笑,是父亲对孩子赞赏的神情,我又听到了父亲在说:新儿真能干,巧儿真能干……
…………
每次讲钓泥鳅的故事给儿子听,儿子都会说,“妈妈和大舅好残忍噢,泥鳅好可怜噢。”
可是,儿子,在那个时候,从没有任何人认为钓泥鳅是残忍的。
那时,池塘很多,池塘里的鱼、虾、泥鳅、黄鳝、甚至乌龟、老鳖都很多很多。它们生来就是供人吃的,捕捞这些水产品天经地义。河边密密地趴满小河螺,现在的人们视为至宝,那时根本无人问津,除非捡回一大篮砸碎喂鸭子。
听到这里,儿子又会羡慕地说,“妈妈,你们那时真好!”
那根沉重的扁担
牵动着中国千百万家庭的中考高考尘埃落定,是好是坏已有结果。这样的时候,成年的我们总爱想起当年。在我心里,放着母亲肩膀上那副沉重的担子,我经常在梦里、在泪光里看到当年母亲的身影,抹不掉,挥不去,愈久愈清晰。
一九八六年七月,我参加中考。那时,我们家在农村,一如无数个中国贫困县,我们当地的贫穷也是可圈可点的。我们乡中学共有80多个初中毕业生,可经过预选具备参加当年中考资格的只有22人,我是这22人中唯一的女生。母亲为我感到骄傲,似乎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明天,不让我做家务,更不让我碰任何农具。
母亲自小爱书,因为贫穷,连到教室里尝试一下坐坐看的机会都没有。母亲痛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让我们读书。当时。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每月都有几十块钱工资寄回家。家中上有八十多岁的祖母,下有五个都在读书的子女,有十三亩田地需要耕种,还喂着几头猪,几十只家禽,这一切都由母亲一人操持。今天的我,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甚至怀疑当时状况的真实性。而母亲却不让我们任何人帮忙!只要我们好好读书。
中考的结果出来了,第一天公布的是考取中专的学生名单,没有我的名字;隔了三天后公布的是考取重点高中的两位学生名单,也没有我的名字。两天后的晚上,大约七点多钟,我们全家都在乘凉,乡广播站公布了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名单,我排在第四,当听到我名字的时候,母亲高兴地笑了,而我就快气哭了:我怎么这么不争气!我怎么考不取中专!在那个时候,能考取中专的才是能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