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第3/4 页)
至死没有留下姓名来,然而在陆城军的间谍簿上却有太监这么个代号一直流传下来。
吴匡杀了刘诞满腔愤怒随之而去,经历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他知道刘氏在益州根基颇深,如果不协主号令益州,恐怕明天就有人起兵来讨伐自己。
刘瑁体弱多病,向来不被人重视,如果在益州太平时是个好傀儡,然而如今陆城军大举入侵,再扶刘瑁上位定然惹恼诸人,因此吴匡决定扶持颇有人望的刘璋上位。
当吴匡带着禁卫军出现在刘璋府邸时,刘璋被人拥簇着出来,对着府门大喊:“吴公,尔此番率军前来,欲杀璋乎?”
吴匡等人率甲士跪地高呼道:“殿下,臣等特迎殿下登基,绝无他意。”
刘璋还没说出话来,府中甲兵打开府门,张松、法正等一起将刘璋拥簇着前往吴匡整顿乱兵后的宫殿,于刘焉生前处理政事的大殿登基。
刘璋一登基,随即大封群臣,吴匡不出意外的成为大将军,吴匡为拉拢庞羲封其为车骑将军,司空许靖转司徒,太常董扶为司空,巴郡太守校尉赵韪加光禄大夫衔晋封成汉侯,又拉拢本地掌权者,严颜加广汉太守、前将军,屡败屡战的邓贤为后将军,王商、张松、法正等一干拥簇者皆任要职。
成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了个朝廷,刘璋在法正、张松的建议下去帝号,称蜀王,又派人前往陆城军处议和。
张松、法正自告奋勇担当议和使者,吴匡大喜,忙派吴懿为护军,保护二人一同前往剑阁外刘备处商议议和之事。
吴匡也知自己主导的这场宫变,其下场不会比十常侍、董卓好,因此他更希望活得久些,如果刘备愿意饶他一命,投靠陆城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吴匡之所以派吴懿去,一是监视张松、法正,以防他们把自己卖了,二来,也可以跟陆城军单独谈判,比如吴匡献了益州能否保住性命。
吴匡控制住成都局势后,吴妻与吴、吴班已经被人送回来,至于是何人相助,那人并未留下印信,反而吴妻头上的伤让吴匡觉得这并非是个阴谋,但也知别人冒着生命危险藏匿自己妻儿,然又不挑明身份,其所图必然很大。
吴匡百思,越想越觉得这是陆城军做的,想到刘备,吴匡就一阵阵后悔,如果在京城自己投向刘备,加上吴的姿色,想必亦能做一任大将军,那个大将军可是天下十三州的将军,而仅非益州一地之大将军。
吴匡想到吴,不由心里又活泛许多,也许女儿关键时候才是自己最大的筹码,吴不能嫁给刘瑁。
原本吴匡想过,把吴嫁给刘瑁或刘璋,这样他就能以外戚的身份统领益州军政,然而益州的岌岌可危让他把目光投向刘备,也许益州不保,投靠陆城军才是唯一的出路。
吴匡见多了朝廷政变,他对权利的渴望不如一般人那么大,因为他知道掌握的权利越大,死的越快。
如何进,大权在握不过两年,董卓亦不过三四年,王允、李儒等不过数月,眼前的刘焉、刘诞也不过年余,他又能活多久,因此投靠陆城军才能活得安稳。
议和使者一路朝剑阁而去,雒城、江州战场都因为陆城军辎重跟不上,而使得坐围坚城而不得,这也暴露了陆城军不善攻克坚城的弱点。
张松一行人到达剑阁时庞羲刚刚击退一波陆城军的进攻,如今剑阁攻防战就跟训练一样,每天陆城军的路数都一样,每天都留下近百具尸体退下,当然益州军死的更多,甚至有时候能达到十比一的伤亡。
十说的是益州军,那也没有办法,陆城军甲械齐全,又有犀利的弓弩以及投石机。
投石机,乃刘备在雒阳武库内找到,又经郑钧、高顺等一干大匠改进,如今已成为陆城军的攻城利器。
庞羲每天都在水深火热里苦熬,每一天身边都有血肉模糊的同袍被抬下去,如果不是有督战队,加上剑阁险关,人早跑了。
因此庞羲没有杀邓贤,只是让邓贤率部每日坚守关墙,邓贤不负其所望,每天都坚守在第一线,其麾下儿郎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其从没说过一个退字。
庞羲这才把他引为心腹,不是邓贤遇敌便撤,而是陆城军太强悍,邓贤不是对手啊?
庞羲见到张松三人,听到三人带来的旨意跟成都的消息,庞羲呆愣在原处,自己在前线每日打生打死,后方竟然发生兵变,最可耻的是他们竟然要投降。
这庞羲看来,议和跟投降没有什么分别,刘备跟刘焉仇深似海,除非刘备傻了,才会在占据如此大的优势下跟刘璋议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