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动,有一次,朱元璋不能自持,在大臣面前流下了眼泪,参与祭祀活动的其他大臣受到感染,也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朱元璋为了教育子孙,便叫人绘制了《孝行图》,让子孙朝夕观览,牢记前辈的孝思孝行。朱元璋讲孝,竟至于把两千多年来的丧礼给修改了。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的妃子成穆贵妃孙氏去世了,死时年仅32岁,无子。按照《礼仪》的规定,孝子的父亲若是还活着,孝子只能够为母亲服丧而不能够为庶母服丧。依照这个规定,穆贵妃就没有孝子为她服丧了。朱元璋认为这个规定不合理,就叫来太子师傅宋濂在历史上去找依据。宋濂不愧学富五车,他很快就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了二十四个孝子自愿为庶母服丧的例子,其中自愿服丧三年的有二十八人,愿意服丧一年的有十四人。
朱元璋见历史上有先例可以遵循,就说既然历史上自愿服丧三年的比一年的多出一倍,那么这些孝子都是出自天性,为庶母守孝三年应该立为定制。于是,他当即叫朝臣们做《孝慈录》一书,做了一些新的规定,规定子女都得为父母服丧三年;嫡子、众子都得为庶母服丧一年。于是,朱元璋就把周王朱肃过继为成穆贵妃孙氏的儿子,为她服丧三年,其他诸王都得为成穆贵妃服丧一年。
康熙孝顺康熙之孝顺祖母,不独自有帝皇以来从未有过,即使是平常百姓家也是非常罕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时分,孝庄文皇后突然得了中风病,右侧身瘫痪,右手伸展不直,说话已经不能说清楚。此时玄烨(即是康熙)正在外地巡视,留在宫中照顾太皇太后的福全迅速将太皇太后得病、医治情况飞报皇上。康熙得知祖母患病后,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宫中。从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十六天中,看望祖母达三十次之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一月二十一日,孝庄文皇后再一次病倒,而且病情很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为了给祖母治病,玄烨“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一连熬了35个昼夜,身体变得非常消瘦。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十二月初一日,玄烨决定为了祖母的康复祈祷上天,地点选在了离皇宫近三里的天坛。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玄烨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
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龄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为此匍伏坛下,仰祈洪佑,不胜恳祷之至。
玄烨读罢祝文,泪水满面。这篇祝文发自肺腑,出于至诚,同时也把当场的臣子们感动得无不落泪。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戒骄戒躁—诸侯之孝章第三(1)
经文释译
在上不骄①,高而不危②;制节谨度③,满而不溢④。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⑤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⑥也。
【译文】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个地方的首长,地位已经算很高了。地位高的人,往往难以保持长久,且容易遭受危险。但如若不骄傲自大,且谦恭下士,地位虽然高,也可保无虞。其次,对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预先要有计划的管制,做好预算,按照既定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会收支平衡,财库充盈,物资充裕。然而满则易溢,如果按照以上的法则严格地执行,库存充盈,而且不会浪费,自然也不至于溢流。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险,这自然能长保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丰盈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能长保富有。
【注释】
①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分封国的君主,地位仅次于天子,居分封国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中有“敬上爱下,谓之不骄”之语。
②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所封国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