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吴闲云解说西游记 > 第27部分

第27部分(第2/3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末世:囤女神,系统百倍返现全球灾变:开局建设神级战车初之心盛霆烨长夜尽头周铮穿越成太子的小说傅啾啾穿越小说领先人类一千年原神之旅行者在漫威让你练短跑,你破了世界纪录?在古代逆流而上的日子精灵之我是农场主穿书后我成了小拖油瓶顾总太太把你拉黑了乔若星顾景琰从学霸开始迈向星辰大海大唐贵婿模板奥尼尔,美女都是我的充电宝王者:是个英雄就超标,别太离谱世界杯:我把C罗喂吐了末日:我真不是土匪无止的界限

没有努力,便谈不上怀疑。在前进的过程中,一定会因种种困难而产生种种怀疑(幻象),我的决定是否正确?我的努力是否正确?我坚信的理论是不是有问题?或者理论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或从一开始我就受到了欺骗?这些都是正常的,他说明你认真努力过。

没有怀疑,便谈不上坚定。其实呢,你怀疑的两个面,他都是对的,同时也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你才会怀疑!这个取舍是很困难的,必须取一而舍其他,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确的,取的这个一,也未必都是尽善尽美的,究竟站在哪一边,靠的是信念,而不仅仅是知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称之为坚定。

没有坚定,便谈不上成功。怀疑、坚定都是成功的中间过程,你要是在怀疑中,动摇了,或者放弃了,也就等于是在成功的中途,自己主动放弃了。

没有成功,便谈不上无欲无求。只有该有的都有了,才可以很自然地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现实中的释迦牟尼佛他从一生下来就是个王子,他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无求境界,一个老百姓也谈无求,自欺欺人,不觉得很可耻吗?!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这些都是混饭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没有无欲无求,便谈不上皆是虚妄。不认识皆是虚妄,便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为终点,佛家的修行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点(没有终点)。很显然,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游记只讲了从立志到成功这一段,就结束了,并没有讲更高层次的修行,因此,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谈如何成功,如果你硬要说是佛家的修行,那么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级阶段吧。这是不矛盾的。

(71)《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直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非常清晰明了,为什么就很少有人这样理解呢?是作者隐藏的很深吗?不是的,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因为大家都不以谈功利为美德,当然就不愿意把西游记与功利挂钩。

然而,西游记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写功利的书,反复的提到功果、功劳、功绩。故事的开始,观音菩萨就明确的告诉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干,是有赚头的,用“去”换取“正果”。就是与取经无关的人,也都是以“功”来衡量的。黄风怪一回,灵吉菩萨说:我拿他去见如来,才算这场功绩哩,这个功劳是我的。金角银角一回,老君说: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乌鸡国一回,文殊菩萨说: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故事的结尾,都成了正果,怎样成的正果?如来说得只有那么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登山牵马有功,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结论: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

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

所以,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只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

成功是什么?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现在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成功的准确定义:达到目的。

西游记告诉我们,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文生与武生豪门遇狐:宠妻戾夫太虚伪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铁雪和哭包白月光先婚后爱了小富即安[重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