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救失去的恋情割腕自杀。而自虐却不会这样,只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一些心灵的释放。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一些原始土著人身上满是文身、穿孔,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在一个男主人酗酒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为了让丈夫改过自新,总是采取和丈夫进行冷战或争吵的方式,却迟迟不肯离开,渐渐地因为“情感鸡肋”的折磨,很快就会耗掉自己的精力,而这种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过自虐来达到折磨对方,达到玉石俱焚的目的,总归对自己是伤害,其实,自虐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
勇敢地说出来
大多数自虐的人,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而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位同学的舍友很不讲卫生,他碍于面子,不提醒不反对,而是默默忍受日益恶化的宿舍环境,最终忍无可忍,只有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了。其实想要摆脱自虐心理,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敢于说“不”,情况就可以得到好转。
一个总是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如果感觉自己不满意,不妨坚定地拒绝别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无奈的承诺而烦恼;那些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
摆脱不必要的责任
很多自虐的人都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个人母亲去世了,他责怪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母亲,于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用酗酒来摆脱这种自责。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如果能放下过多的责任,不要总是自寻烦恼,那么,自虐就会很快好转。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为什么你总是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日常生活背后的心理常识(2)
总之,如果想摆脱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放自己一马”,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只有放开,幸福的指数才会大幅攀升。
当一个人说“我太笨了”,其实他心里并非真的这样想
当甲对乙说:“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这个时候,如果乙傻乎乎地附和:“是啊,我觉得你也是。”我估计甲一定会记恨乙一辈子。因为甲虽然口头上说自己很笨,而内心多半不是这样想的,甚至还认为自己比较聪明,哪怕某件事没做好,也只是一次不小心的失误而已。
类似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考完试的两个小孩子交流情况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说——
“你感觉这次试卷难么?”
“难,我觉得这次肯定考得不好,能及格就不错了!你平时学得那么好,肯定比我分数高。”
“什么啊,我最近都没有好好学,这次肯定不行!”
而在事实上,两个孩子在内心里都在暗暗较劲呢!他们的真实想法或许是:哼,这次我考场发挥不错,肯定要比你考得好!
这样的对话跟中国人本身的内敛有很大关系,从孩提时就从大人那里学会如何去谦虚了。这也难怪,因为谦虚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一种良好的品格。中国人喜欢见面客套,除了嘘寒问暖之外,就是自我谦虚。从小我们就被冠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嘴上在谦虚,内心却根本不是这么想,更多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比别人强的想法。
在个人意识中,谁不想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个体呢?一个成功者的谦虚大多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感谢。我们总会看到各种公开场合的致谢词,其实,这些致谢很少会说出感谢者的真实想法。领奖台上表达自己对某某致谢的话,大多都是表面功夫,也许致谢者的心里正在念叨:“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总算是有成果了。”所以,这时候听一个人的致谢,远不如看他脸上的表情来得实在,眼睛里的“朦胧”、声音的颤抖、脸上肌肉的颤动,都是他在为自己而喝彩。有人说,谦虚常常只是自负者的一种欲扬先抑的把戏,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谦虚是假的,我们还要热衷呢?
这要从社会文化说起,很难想象一个热衷于互相夸奖的集体,会做出一些什么实在的事情,谦虚很大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