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派谁去呢?
寺人披,你的去清剿重耳,这个寺人披后来倒是一个角色。
在《左传》的记载里,这段内容的前面链接的就是“一国三公”的那段说辞,可能左丘明先生认为就是“一国三公”的原因给重耳带来了*蒲城的灾难。
老爸晋献公派军队来*,作为儿子的重耳怎么办呢?抵抗,还是逃跑,或者听候处置?
其实,这个问题和太子申生跑出国都面临的难题是一样:
抵抗就代表自己心里有鬼,而且是违抗父命,属于不孝,因为父亲问罪儿子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逃跑到国外的话,在“心里有鬼”和“不孝”方面上就相对较轻;
听候处置的话,就表示我心里没有鬼,坦然接受,性命就不知道如何了;
至于自杀,上文太子申生的内容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当然,重耳是不会选择自杀的,整个事情的矛头并不是指向他的,即便有罪,在他看来也应该不是很严重,最多是个知情不报之类的。
所以,在这种翻脸的情况下,重耳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说:“国君和父亲的命令都是不可以违抗的。”
并且下令说:“抵抗的就是我的敌人。”重耳选择听候处置,不准蒲城的任何兵士抵抗。
重耳的做法和太子申生的相似,表明自己的清白,这点《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先生是很赞赏的。
另外,左丘明先生也记载了一个反面的例子来对比,就是公子夷吾,重耳和夷吾这两个晋献公的儿子非常有缘分,现在一起遭难,后面还会进行历史的对比,两个不同态度的人不同的人生。
那是攻打重耳的蒲城后的第二年,开春,晋献公就派贾华去*另一个儿子夷吾驻守的屈城。夷吾选择了抵抗,他不管是不是不孝,反正保命要紧,但是,没有守住屈城,于是,他和屈城的人定下盟约之后,出逃了。
左丘明先生对此事是批评的态度,从这点上看,就暴露出夷吾这个人并非是一个真正的贤者,在《左传》中,左丘明先生特意记载下来,是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伏笔。
话说回来,重耳选择了不抵抗,表态自己心里没有鬼,于是,寺人披率领的*军队就直接进入了蒲城。
许多人在这段历史场景中有些犯疑,因为许多小说和解释上是说晋献公派刺客刺杀重耳,重耳翻墙逃走,被割下袖子,重耳怎么这么灵活啊!难道重耳有功夫?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经过是这样的:寺人披率领军队直接进入蒲城之后,在重耳想来他应该是把重耳抓回国都交给国君去审问,但是,重耳万万没有想到晋献公给了一道密令或者是骊姬暗中的命令,让寺人披把重耳就地处决。
重耳听到寺人披传达的旨意,他父亲晋献公不审不问就把他处决,这是不合情理的,里头肯定有猫腻。
而带来军队进入蒲城的寺人披因为重耳没有抵抗,是自愿听候处置的,所以,他就没有亲自下手,毕竟重耳是堂堂晋国的公子,就让重耳自杀。
“你自杀吧!”
可是,我有多大的罪呢?罪不至于死啊!重耳心说我不抵抗不代表我傻,我没有那么傻,无缘无故白白送一条性命,如果这样被弄死了,还不如太子申生呢。
如果现在重耳就这么自杀了,在晋国军队包围中无路可走的时候,自杀的,说不定骊姬那活人会造谣重耳是畏罪自杀,到时候,重耳到哪说理去啊,死人是不会辩白的,那就要被一辈子黑锅了。
按照常理,人要自杀,其他人就应该在门外等候,不好看着自杀,等自杀完了,再进去收尸。而重耳选择的是上吊,就是众人出去的这个间隙,他从窗户或者后门遛出去,寺人披等了一会,觉得不对劲,再去追,差点就抓到重耳。
说起来很巧,重耳在翻墙的时候,寺人披拉住了他的袖子,寺人披就是一刀啊!结果,没砍中重耳,只砍下只袖子,或许是天意,重耳熟门熟路地就逃出了蒲城,可谓“九死一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21,忠实的狗仔队
21,忠实的狗仔队
事事不如人愿,重耳想听候处置,判个什么罪就可以了,可是,有人却非要他的命。重耳只好无奈地逃命了,回想起来,也算幸运,幸好事发之前赶紧离开了国都,幸好自己刚才留了一手。
但是,离开蒲城该去哪呢?前路茫茫,自己转瞬间就成了流亡的*。
春秋时候,一般公子出逃流亡首选就是娘家,其次,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