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影片用象征性的镜语表现令人窒息的幽闭气氛,表现现代人的孤独:死寂的旅馆、杳无人迹的广场上突然出现的坦克、无尽头的坦克队列、侏儒人的表演、难耐的酷暑、长时间的沉默……
本片的拍摄角度独特:要么从门外拍门内,比如小约翰站在门外看服务员在门内吃东西,伊斯特经常通过打开的门看妹妹的一举一动,而妹妹也经常从敞开的门看姐姐……都令人有一种隔着画框看画的隔离感;要么从镜中拍摄,比如伊斯特在镜中看洗漱的妹妹;要么把人陷在柔软而蓬松的床或沙发内,使得视域极其有限,比如伊斯特躺在床上呻吟,约翰坐在沙发里表演飞机飞行;要么把镜头对准演员身体的一部分,两条腿,两只手,上半身等,用局部的肢体语言表达一种情绪和情感。这种拍摄角度让人在局限中体味人的孤独,以及人对人了解的片面与隔膜,给人一种寻找、探索的感觉,表现人们在疑惑中对答案的追寻,更透出一种陌生感、一种冷漠、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无尽的孤独。
英格玛·伯格曼通过约翰——一个孤独的寻爱少年的角色流露了他童年时代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20世纪70年代伯格曼在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说:“一种巨大的忌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这种对父权的反抗情绪贯穿伯格曼的电影生涯。就如《沉默》一片中的约翰,他要被送到奶奶家读书,他问姨妈:“爸爸妈妈会去看我吗。”伊斯特说:“妈妈会的,爸爸有时间也会的,但爸爸很忙。”约翰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显然他能得到的很少。在异乡,母亲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之中无暇他顾。他与伊斯特姨妈相处的时间反而相对较长,然而姨妈又生命垂危,自顾不暇。
伯格曼写尽了人的孤独。妹妹安娜抛开沉疴在身的姐姐伊斯特,和侍者Zuo爱却连彼此名字都不知道,好不容易有一个老侍者照顾伊斯特又语言不通;小约翰和侏儒玩耍,却被他们的头儿客气地请出;影片结尾,姨妈伊斯特垂危之际写给小约翰的最后一封信却用了外语,连她最亲近的外甥也无法读懂——也许她压根就不想让别人读懂。
伯格曼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一向大声地质疑生与死、人与上帝的关系,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在《沉默》这部影片中,伯格曼的这种特质与影片完美地结合。安娜通过性的交往试图建立与他人的联系,但在影片中这种性却既是一种亲近又是一种疏离。安娜靠它和不相识的人亲近,安娜也因为它和儿子约翰以及姐姐伊斯特疏远——本能和人性、人性和上帝竟然如此隔膜,性是这部影片艺术构思的必须的重要元素。
伊斯特外表像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灵魂的道德教士,不苟言笑、表情刻板、衣着保守。但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爱、有欲念、有恐惧。这个角色没有太多的台词,无论何时,即便是在她大吵大叫时,你也能感觉到沉默的气息,甚至她越是歇斯底里,这种气息就越浓。伊斯特的孤独和痛苦都是对上帝力量的怀疑,人不能在上帝的教诲下摆脱欲念,同样,上帝也不能解脱人的痛苦和孤独。影片中巴赫的音乐反复出现,他的作品结构宏大,很有宗教感,在影片中成了天国的声音,成了上帝的呼唤和洗礼。伊斯特听巴赫,安娜也听,然而这音乐似乎并没有“让别人的行为端正”。可见上帝的力量在强大的现世欲望之下,也会显得苍白。“我们想让别人的行为端正,但那力量太强大了,那力量太可怕了。在精灵鬼怪中间行走,你要小心。”伊斯特的这番话在揭示影片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上帝的力量的质疑。人在努力拯救着人的堕落,但神却保持着沉默。这既是对神的一种质疑,又是对人的一种质疑。
影片以小约翰无法读懂姨妈伊斯特的信,面对着最后的隔绝而告终。这意味着电影家同样面对着一个永恒的哲学疑问。这样的电影具有毋庸置疑的深刻,然而也有着毋庸讳言的沉闷。《沉默》大概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了Se情却没有理想票房的影片。
英格玛·伯格曼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具有复杂哲学含义的故事。
2。对白极少,但很重要。
3。非同寻常的构图和高反差的明暗对比。
4。缓慢的、若有所思的速度——在形式上往往是抒情的和音乐性的。
5。有节制的和精神集中的表演。
6。质朴的剪辑。
7。对沉默的运用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