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页)
彻行举弓。”随着军官的号令,韩氏私兵整齐地将弩弓对准了城墙上方。在韩氏军官吆喝的当中,城墙上,郑国的弓箭一直在射,箭杆撞击到中行氏的盾牌上,一片嘈杂声。
“第一彻,射!”军官们下令。像是丛林里惊起的麻雀,一大片小黑点飞离了韩氏阵线,嗡的一声扑向郑国城头。没等这排箭落下,军官们再度发令:“第二彻,射!”
韩起的战车已经停住了,他站在韩氏阵线彻尾,得意的对左右说:“人都说我韩氏的兵弱,仔细瞧瞧,在我韩氏这种连绵不绝的打击下,谁能坚守住……小武是怎么形容的?对了,这叫“地狱般持续不断的精神压迫”。我们韩氏没有养由基,所以我们不追求养由基式的一箭必中,就要用这种持续不断的折磨,让对方精神崩溃。”
追随上军出战的卫、曹、邾三国国君日瞪口呆:“这种弩弓我们也有啊!几年前这种弩弓还是秘密,但现在谁军队里不配上数千把弩弓,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我们有这种弩弓,却不知道把弩弓集中组织起来,集中、组织居然如此厉害。”
卫国的执政孙林父感慨:“这也许就是楚国人不愿跟晋国人正面交锋的原因。同样的武器,到了晋国人手里,他们总能琢磨出新的用法,可以让这种武器发挥出最厉害的威力。晋国人,是一群为了战斗而生的野兽,他们整日不做别的事,只琢磨如何屠杀。”
曹伯也在感慨:“要不人家怎么成了“老牌霸主”,咱这种“老牌跟班国”不能比啊!”
邾国国君在那瞎琢磨:“其实“好像”这种武器用于防守更厉害,如果郑国人学会了这招,他们在城墙上居高临下的集团射击,那就该城下的晋人倒霉了。”
孙林父看了一眼邾国国君,提醒:“君上,我们现在还在晋国的正营里。你们邾国虽小,但只要有晋国的庇护,就不用自己琢磨如何防守。”
邾国国君一脸尴尬,忙回答:“那是!那是!”
曹伯没心没肺的插话:“要琢磨,你回家去琢磨啊!这话怎能当着晋人的面说呢?太伤感情了!”
韩氏私兵还在连绵不断的射击,郑国城墙上也在竭力反击,不一会儿,韩氏的弩弓出现了大量损坏。与此同时,城墙上的箭也逐渐稀落下来,估计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韩起在兵车上竭力调整阵型,手上弩弓损坏的韩氏私兵立刻走出队列,将损坏的弩弓扔在地上,马上。他身后有人填补空位,他身前有人猫着腰奔跑过来,一边给他递上备用弩弓,一边捡走损坏的,送到后方修理。
渡过了损坏高发期的韩氏私兵更换了新弩弓,继续保持高频率的射击,在韩氏弓箭兵身边,还不停的有人窜来窜去,给弓箭兵补充弓矢。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墙上郑国人的还击越来越乏力。
中军的荀偃点一点头,下令:“是时候了,命令我家私兵开始登城战。”中军鼓准确的将命令传达到前沿,韩起接到命令,立刻将五个彻行的预备队填入了战场:“命令,诸军向前五十步,逼近郑国人城墙下,一定要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
韩起下令的同时,中军动了,士匄也指挥范家兵逼近郑国东门(鄟门)。战车上的士匄频频狂呼:“动作快点,城墙上的郑国人已被右军吸引,快点,要让郑国人来不及调配援军。”
栾黡也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听到中军发动,他振臂呐喊:“别的城门都是两个家族合力攻打,郑国北门由我栾氏独占,先元帅在天之灵看着我们。为了家族、为了祖宗,为了荣誉,栾家兵,奋勇不退!”栾家兵齐声响应:“奋勇不退!”
晋军攻势如虹,几个城门的统领将领都是杀场老将,他们把攻击节奏掌握的恰到好处,让这场攻防战简直像一出艺术表演,一队队的攻城部队如潮水般进退自如,压得郑国人喘不过气来。
赵武的新军在后方,他的正卒已经全部换装成了骑兵装备,空下的战车扔给了魏氏与其他三个小国军队。那些人跟着赵武也鸟枪换炮了,他们用赵氏扔掉的豪华武装,把自己的士兵换成重装甲士。如今这支军队虽在后方,但众人都严阵以待,等待前方出现的召唤。
斥候流水般向赵武通报军情,不一会儿,一名斥候面带欣喜,通报:“栾军将率先拔城,攻入了外郭,我们赢了。”魏绛击掌:“好样的,栾家兵先拔头筹,不知道下一个是谁?”赵武摇头:“栾兵一定伤亡很大。这才是郑国第一重城门,更多的城门还在后头呢?现在就说“胜利”太早了。”
眨眼间,又一名传令兵传令:“寡君有令,诸军依次入城。新军立刻展开“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