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后,是他的“灵感”。
而宗庆后又是何许人也?
很难想象,他只是一个没学历、没背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更难以想象的是:他的青年时代,既不是在学校苦读,也不是在企业实践,而是下乡劳动15年。
由于赶上*,宗庆后18岁下乡,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过着枯燥毫无内容的生活。15年中宗庆后能够做到的事是熟读《毛选》。宗庆后爱读《毛选》,伟人的思想、感情无不浸透在他的作品之中,而宗庆后能够领会这种胸怀与境界,并且深深受到感染,可以说这就是宗庆后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毛泽东思想事实上成为宗庆后用来规划人生、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
直到宗庆后三十多岁,母亲退休,他得以回到城市“接班”。但是由于学历不够当教师,只得进了学校的工厂当业务员,用他的话说,是“蹬三轮卖冰棍”,成为一名蓝领工人。1987年,宗庆后工作的校办厂由于经营难以为继,决定由职工承包经营。宗庆后似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人生的改变,于是他与两名退休教师一起,承包了这间工厂,这就是娃哈哈的前身。
十年:达娃恩怨(2)
当宗庆后瞄准中国儿童营养品市场的空白,欲开发“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时,众多朋友善意地劝他不要冒险,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于是,宗庆后带领他的小团队以“两口锅子、三个罐子”开发了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较好地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的社会难题。凭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这款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娃哈哈到第四年就形成了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的规模,完成了原始积累,宗庆后有了140名员工,几百平方米生产场地。
疯狂增长的品牌资产带来的财富远远超出想象。当初做梦也不敢想的工厂规模,这时却成了束缚发展的瓶颈:企业的产能到了极限,产品仍旧供不应求。这时娃哈哈迎来了企业生命中非同寻常的一个转折:收购国有大厂,一跃成为大型企业。
当时杭州一间国企杭州罐头食品厂资不抵债,工人没活干,靠国家养。杭州市政府开始撮合娃哈哈收购这间厂。
罐头厂当时有2200名职工,6万米厂房,是国营老厂。听到要被一个小学校的经销部收购,不单是领导,连职工都不愿意。政府几次三番做工作,仍旧做不通,后来政府没办法,跟宗庆后说:“要不你去试试。”
于是政府主持在罐头厂召开了一个全体职工大会,把所有的企业领导、职工都叫来参加,安排宗庆后发言。大会上政府领导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宗庆后上场。令领导们惊喜交加的事发生了:宗庆后一说话,职工们眉飞色舞;宗庆后一讲完,全体鼓掌通过,收购成功了。
三个月后,杭罐厂扭亏为盈,第二年使娃哈哈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这次收购当时作为“小鱼吃大鱼”的重大改革举措,轰动了全国。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大一个单位,几十个堂堂的国家干部,怎么就“归顺”了宗庆后的?
其实宗庆后当时只说了几句话:“第一,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娃哈哈有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跟不上,而杭罐厂没有生意做,没有活干;娃哈哈银行存款几千万,而你们发不出工资来;第二,我来这里以后,你们有工资,有奖金,有活干——我先贴三个月奖金给职工,以后干好干坏看自己;娃哈哈现在只有一百来个人,所以现在工厂的干部当然都继续当干部,以后干好干坏当然也要看自己……”宗庆后的讲话非常有领导艺术,如果把话挑明了说,就是:有钱花,有活干,有官当,只要努力就有前途。娃哈哈到如今还是这样:老板领导企业能赚钱,经销商的利益有保证,员工只要努力就有前途。娃哈哈体制已成为著名的“案例”,叫做全员持股的“家长制”企业;宗庆后就是那个大家长。
在娃哈哈,宗老板亲手抓业务,而是事无巨细,统管整个娃哈哈上下大小事宜;而且宗老板心情不好就要骂人,挨骂最多的是手下的高级管理人员。但是娃哈哈的管理团队并不以此为忤,娃哈哈员工把宗庆后当作神一样看待:宗庆后“绝对控制”着娃哈哈。
娃哈哈只有一个董事长兼总经理,就是宗庆后,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副职;浙江企业家群体中传的神乎其神,形容宗庆后管理企业“专制”:娃哈哈买一卷手纸宗庆后都会亲自签字。同时,宗庆后在业务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