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的闪念,无法把“考证”的“虚证”还原为“实证”。
伴随着对《红楼梦》真谛的持久、深入的探索,当“情情”的面孔无数次影入眼帘时,终于穿过红学研究的雾墙;《红楼梦》如茫茫宇宙中一颗遥远的飞碟向笔者飞奔而来,轮廓在不断闪烁、放大,其文本结构、艺术手法和隐寓的内容也随之清晰地呈现在笔者的面前。《红楼梦》就这样向一个默默无闻、在文学界和红学界都没有任何头衔和资历的人敞开了大门。笔者不敢相信自己找到了一个探索《红楼梦》的新门径,每日自省之,生怕是一种错觉在推动正常思维的运转。在经过头脑中成千上万次的验证之后,才确准了“地球真的是围绕太阳转”——《红楼梦》文本的文字下面真的隐寓着“别样的红楼风景”。随之,曹雪芹在书中所描绘的他们家和“亲宗”家的关系就越来越清晰的“浮出水面”。源于这亲缘的气息的激励和催促,笔者走访了百年前祖辈居住的大孤山曹家堡,走访了近三百年前曹家东北始祖居住的岫岩房身沟,详细地了解了曹家人从山东行岫岩的来龙去脉。当笔者弄清了曹大汉家族的历史,脑海中,大孤山的景物便清晰地和《红楼梦》中描述的景物叠印在一起。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万分,这个发现确乎是“重磅炸弹”:遮蔽在文本表面的重重疑云迷雾终于云消雾散了。随之,也就激发了笔者要把这个发现告诉世人的热情。
“《红楼梦》的摇篮——大孤山”,是笔者要表述的并希望得到红学界和广大读者鉴别的能够给红学研究提供参考的主要观点。笔者坚信:下面的表述将会把一道“别样的红楼风景”还原在世人面前,沿着这道“别样的红楼风景”指引的路径,我们一定会走进另一部《红楼梦》中而获取全新的体验。
那么,就让我们来共同确定“《红楼梦》的摇篮——大孤山”这一观点能否成立吧!
一
首先让我们看看《红楼梦》开篇的这段文字:
“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如果按普通小说来读这段文字,我们只不过是读了一段充满了神话色彩的故事的开头。《红楼梦》是用特殊的手法写成的一部奇书,如何来解读、怎样来体味这部奇书的万千滋味?笔者在《也谈〈红楼梦〉》一文中有过阐述。也就是说,要想读懂这部用密码写成的著作,就必须要把握其“影伙从”特点,即戚蓼生在《石头记》(戚序本)序中所概括的“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特点,运用相应的训诂方法来解味其内在隐寓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取这部奇书的真谛。
就“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特点来解读《红楼梦》开篇的这段文字,不难看出: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其表层的意思,而是隐寓着文本内在的旨义和文本诞生的地点。旨义是曹家的百年历史;诞生地点是隐写的大孤山(大荒山)屋脊崖(无稽崖)“亲根逢”(青埂峰)处。对此观点,笃定有人会报以哑笑:荒唐也,岂能把小说当“针”(真)“纫”(认)。悲夫!就像当初哥白尼的“日心说”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一样,曹雪芹的初衷被曲解的历史太长了。今天,“日心说”巳成为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了,而人们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和现成的文本解读模式,不愿也不敢揭开蒙在《红楼梦》文本上的神秘纱衾,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告白和期盼何日能被真正理解与实现呢?为了“真事隐”的“其中味”能大白于天下,为了真正走进“红楼世界”、获取博大精深的文本内蕴,我们有责任弄清楚《红楼梦》的最初诞生地,这样有利于我们对这部奇书全面、深入的探索和解读。为此,笔者愿把点滴发现献给大家,希望能为深入研究和全面解读《红楼梦》提供些许参考。
确认“《红楼梦》的摇篮——大孤山”这一观点能否成立,首先要了解《红楼梦》的文本结构和解读方法,而了解《红楼梦》的文本结构和解读方法首先要知道《红楼梦》是怎样的一部书。
《红楼梦》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笔者在拙文《也谈红楼梦》中有所阐释,其主要观点是:《石头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