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1/4 页)
周延儒等人从几百万读书人中高中进士,在两万多名文官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朝的宰相、内阁的辅臣,毫无疑问也是这个时代最聪明、情商最高的一批人。
朝廷面临的问题他们也一清二楚,但是这些明哲保身的聪明人,并不敢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做一点儿改变。
他们都是世代读书的缙绅,即便朝廷真的亡国,与他们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无论是秃匪称帝,还是建奴立国,总是需要读书人为他们治理国家。哪怕他们暂时失去了政治力量,他们的后人也会中举当官,从新屹立在朝堂之上。
况且崇祯皇帝这位当朝天子为人刻薄,哪怕是当初保扶他登上皇位的来宗道,也被他一脚踢去,狼狈的辞官致仕。像这种三朝老臣也没有任何体面,更不用说他们这些资历较浅的阁臣了。(未完待续。。)
第二十六章关中十四
第二十六章关中十四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这位少年天子还极度缺乏耐心,稍有不如意,哪怕是当朝首辅,也要卷铺盖走人。
下面的宰相阁臣、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即便有人想要做一做曾胡左李这样的补锅匠,只怕崇祯皇帝也不能容忍。
毕竟无论是曾国藩,还是胡林翼、左宗棠、或是李鸿章,这些人可是打了无数的败仗。按照崇祯皇帝的规矩,只要打了败仗,指挥督阵的文官就要罢官丢脑袋,像曾国藩、胡林翼这样屡战屡败的败军之将,只怕脑袋早已经被砍了十回,传首九边了。
现在朝廷的乱子越闹越大,周延儒这些朝廷的宰相也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听了崇祯皇帝发问,首辅周延儒自然首当其冲。
周延儒少有文名,二十岁之时就连中会元、状元,天启年间迁升迁为右中允。不久之后就升官为少詹事,到了崇祯元年,已经是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崇祯二年,周延儒升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这一年他才三十六岁。
周延儒的履历无疑让无数的读书人羡慕,他在官场中的成就,超过了几百年来无数的文臣。
自从明成祖建立内阁以来,四十岁以前入阁的大臣只有十一人。其中七人还在成祖、仁宗之时入阁,那个时候的内阁大臣虽然位处要津,但是地位还比较卑微,官职也只有五品。
自从内阁制度成熟以来。在四十岁之前入阁的大臣只有四人。明朝立国二百多年,像周延儒这样三十七岁就担任首辅的例子。到现在为止也只有他一人。
周延儒之所以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他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上意、明哲保身。听了崇祯皇帝发问。周延儒坦然的说道:“臣身为首辅,只善于统筹全局,兵略非臣所长。兵部尚书申用懋、侍郎范景文二人长于兵事,此次击败建奴,二人多立奇功,皇上可以召见此二人。”
见周延儒实话实说、自曝其短,崇祯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认为周延儒老实可用。
自从登基之后,崇祯皇帝经过三年多的皇帝生涯。现在已经逐渐有了一些施政经验。从他登基之后,因为多次被朝臣欺骗,所以心中非常喜欢老实本分的大臣。至于周延儒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就不是崇祯皇帝能够测度的了。
崇祯皇帝满意的笑了笑,将目光对准了他人。
其中阁臣温体仁野心很大,此人非常善于政治斗争,不仅打倒了钱谦益这个直接的竞争对手,这一次借着袁崇焕之案发难,一举扳倒了韩爌、钱龙锡、李标三个东林党阁臣。
虽然继任的首辅还是与东林党人亲厚的周延儒。但是这一次政争,还是极大地打击了东林党的威风。
温体仁此人也非常善于揣摩上意,此人以孤臣自诩,号称从不结党。很受崇祯皇帝的信任。
为了在阁臣中出头,温体仁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这一次他上前几步。越过了次辅何如宠,向崇祯皇帝上奏道:“国事如此败坏。皆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之过也。”
温体仁这番话,说进了崇祯皇帝的心坎中。崇祯皇帝满意的说道:“先生细细讲来。”
温体仁见自己的话吸引了皇帝的目光。脸上顿时一喜,他暗暗清了清嗓子说道:“崇焕好为大言,先以五年还辽迷惑君上,然后骄横大胆矫诏杀文龙。辽事败坏,皆在崇焕之过也。
晋陕总督杨鹤本来胜券在握,只差一点儿就能剿平秃匪、平定西北。但是辽事败坏、京畿糜烂,杨修龄不得不率领大军入京勤王。杨修龄勤王之后,陕北空虚无兵,才给了秃匪发展壮大、为祸地方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