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个时代,首先就需要融入这个时代。
不知不觉,码字已经超过两个月,在写书之前,隐士几乎没有任何存稿,浑浑噩噩的上传了一章。现在本书已经二十多万字,成绩当然非常差劲,收藏不足四百,几乎失去了上架的可能。如果以金钱来衡量,隐士每日的辛劳几乎算是无用功。
所幸还有不少朋友愿意观看,每天投推荐的朋友也算不少,作者也感到欣慰,才能有动力每天更新。感谢这些天来打赏的书友,感谢投票的书友,感谢发帖评论的书友,谢谢你们长期对作者的支持。
第六十四章夜袭
漆黑的密道非常狭小,很难容纳下超过六百名士兵。
刘宣亲自来到孙家庄侦察了地形,决定大部分战士藏身在地道中,剩下的一部分,则隐藏在孙家的庄园之内。
因为前几天打了败仗,张应昌这一路之上都非常小心。尤其是扎营的时候,更是要再三查探地形,这一个特点,已经被跟随袭扰的骑兵营查探清楚。
因为密道狭小,藏不下六百人马。刘宣也只能让一部分战士藏身在孙家庄附近,而面对探哨频繁的官军,这样就有了很大的可能暴露目标,让紧随其后的张应昌提前警觉。
面对这个难题,刘宣思索了片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隐藏不下的士卒藏在孙家祖宅之内,在里面死死地堵死了祖宅的大门,让藏身在里面的士卒噤声肃静。
刘宣然后挑选识字的士卒,收集了一些破旧的白布,高高挑在村庄的周围,上面用漆黑的毛笔字写上了:“此地遭瘟,蔓延横行,死伤甚重,村中百姓皆以离去,闲杂人等请勿靠近,以免言之不预。”
官军之中读书人虽然很少,有功名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却不缺乏能认识些字的士卒,因为刘宣写的通俗易懂、比较简单,应该能让一部分士卒看懂。
以明代百姓对于瘟疫的惧怕,心中一定有所顾忌。即便不是绕路逃跑,也肯定不敢仔细搜索。这样一来,刘宣麾下的士兵暴露的风险也会大幅度降低。
况且因为连年旱灾,从天启七年陕北就已经生了乱象。百姓因为饥荒,纷纷沦落为流民,人口的死伤也非常惨重。
因为土地干旱、几乎毫无水分,加上尸首不能很好的掩埋,整个陕北之地已经流行起了一些小规模的瘟疫,所以像孙家庄这样情况,在陕北之地也非常普遍。
其实从崇祯继位之后,几乎年年爆发瘟疫,从崇祯六年开始,崇祯七年、崇祯八年、崇祯九年、崇祯十年、崇祯十三年、崇祯十五年、崇祯十六年。几乎每年都要爆发一次大规模的瘟疫。
尤其是崇祯十六年的那一次,更是爆发了全国范围内的鼠疫。死于这一次瘟疫的百姓因为兵荒马乱已经无法计数,但是可以肯定远远超过百万人。
明末的时代之所以瘟疫频发,其实真正的核心还是社会问题,因为官府的狠毒压榨,加上常年的天灾**,百姓没有活路只能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而流民的生活条件没有一丝保障,所以就有了死于荒野中的无数尸身。这些流民的尸体,因为无人掩埋,很容易引发各种瘟疫。
加上明末处于小冰河时期,回归线南移,平均气温下降4到6摄氏度,气候寒冷。草原植被南移,大量的啮齿动物跟随南下,这些啮齿动物带来的鼠疫病菌,更是加快了瘟疫的传播途径。
官军很快就匆匆赶来,开始他们并没有发现这些警示布条,横冲直撞的在孙家庄内仔细搜寻。
不大一会儿功夫,这些布条很快就被不少士卒发现。一些识字的士卒认出了这些文字,脸上终于露出几分惶急之色。他们仔细商议了片刻,终于引发了心中的恐惧,丢弃了武器铠甲,惊慌失措的逃离了孙家庄附近。
等官军探哨逃离了孙家庄,李旭升心中稍微有些忧虑的说道:“姐夫,我们这样做,会不会冲撞了瘟神爷爷,让他降下瘟疫惩罚我们。”
刘宣轻松的拍了拍李旭升的肩膀说道:“放心吧旭升,你姐夫我是天命所归的一代王者,即便世界上真有瘟神,他也要跪伏在我的脚下。”
“如果他要怪罪,就让他怪罪与我,一切与你们无关。”
李旭升见刘宣自信满满,好像有着极大地信心,心中也带上了几分坚定,对于刘宣这番话也相信了几分。
毕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刘宣既没有亲族帮扶,也没有朋友依靠,就闯下了如此大的名头,手中也有了不小的家底。如果真是天命所归,那么一切都能说得通了。
等官军慢慢走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