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谁后、谁轻谁重的排序甚至取舍。所以,强调各利益主体并重,等于什么都没说。
目前,关于企业宗旨,有两种常见的定位:一是定位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主要以美国企业为代表;一是定位于员工利益的最大化,主要以日本企业为代表。前者容易导致企业急功近利,后者容易使企业失去活力。至于国内管理学界,似乎更赞同前者。如某著名大学一位教授就明确表示,他很欣赏“收获事业带来利益收获,满足股东带来员工满足,回报社会带来企业回报”的企业哲学。理由是“先有股东再有员工,股东若得不到满足,不是撤资,就是换人,你空有满足员工的愿望也是无可奈何”。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3
那么,世界著名的管理学者、成功的企业家又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呢?早在20世纪50年代,彼得·德鲁克就明确提出:“假如我们想要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企业的宗旨。企业的宗旨必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事实上,由于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织,所以企业的宗旨必然存在于社会之中。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意思是说,法人如同自然人,活着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只能产生于对社会的贡献中。彼得·德鲁克还强调:“顾客是企业的基础,并维系着企业的存亡。”“正是因为企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社会才会将创造财富的资源交付给企业。”
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军唯一的宗旨。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即创造顾客。这种措辞上的高度一致绝非巧合。企业虽然存在着若干利益群体,可宗旨只能是创造顾客。所谓创造顾客,就是想方设法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千方百计加以满足。简单地说,就是找到顾客,为之服务。《基业长青》一书作者的看法一语中的:企业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的全部收益,包括员工的报酬、管理者的所得、股东的分红,以及对所在社区的贡献,不过是顾客需求得到满足后所得到的正常回报。所以,只有以顾客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企业,才能获得最强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和依据。
最近出版的《公司为谁而生存》一书,通篇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该书“用战略层次的、管理层次的和道义层次的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公司从股东至上的追求目的,转移到顾客至上的追求目的的必要性。”作者认为,“当公司把股东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时,长期股东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获益。”“同样,当公司追求的目的成了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时,员工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受益。”进一步说,如果“组织追求的目的只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那么它会由于其模棱两可的性质而无法打造组织的显著特色。”所以,“顾客至上的目标,既是公司获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所在,又是提高公司服务对象及为公司工作的员工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该书的结论是:由于企业目的不明确,美国公司普遍陷入了精神危机。“对美国公司而言,变革的精髓则在于树立新的追求目的。”
其实,强调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的唯一诉求,并非现代管理学的新发现。过去经商有一句老话,“顾客是衣食父母”。国外也流传一句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这两句话强调的都是顾客的绝对价值,隐含着不能以“买卖人”的态度对待顾客的意思。试想,谁能与上帝谈生意呢?谁能与自己的父母讨价还价呢?
近些年,国内一些企业已开始关注宗旨问题。如华为公司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就明确规定:“我们要以服务来定队伍建设的宗旨,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华为将公司定位于设备制造商,为了集中精力进行研发和制造,公司领导明确表示,华为公司永远不会进入运营领域。
但据笔者所知,国内像华为公司这样的企业仍属少数,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形成明确的宗旨。对于一些企业家来说,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企业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部分管理学家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宣扬的,也是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企业家为了多赚钱,自然就会认真地为顾客服务。因此,“为人民币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利润最大化”。显然,这一观点与世界著名管理学者和成功企业家的最新观点截然不同。
办企业当然要赚钱,但赚钱并不是优秀企业的最终目的。这就像军队就要打胜仗,而打胜仗并非军队的宗旨一样。毛泽东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