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2/4 页)
后派遣到德国购买火炮、机枪的外交人员以及留学生等,赵东云有机会都会拜托他们从德国、法国购买书籍然后带回国内。
然后赵东云实际上也不是说去学这些西方书籍里的理论内容,他一般是抱着了解、借鉴的态度去看,最后用以完善自己的一些军事理论。
李婉也是个喜欢看书的,尽管她看的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但是去书店看见和其他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也会帮赵东云购买。
“谢什么,我只是顺路而已!”李婉说着的时候左手请挽了挽额边的发梢,然后继续道:“反正我要去看我姑母的,而且我自己也是要买书的!”
锦州小地方,找些四书五经估计是有的,但是要找外文书籍就是很难了,还得去上海或者天津这些洋人比较多或者干脆说租界比价多地方找。
“都说礼常往来,你既给我带了书,我怕是没有什么好东西回赠给你的了,前些时候倒是让人做了些鲜榨的果汁,加几块夏冰倒是不错,让你尝尝!”赵东云随口说着,这果汁也不是什么新奇玩意,不过一般人不会想到去弄而已。
赵东云虽然平日里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不排斥,但到底有着二十一世纪的灵魂,虽然几年过去了但是他依旧很难适应当代的生活方式,别的不说了,单单是晚上没有电灯只能用煤油灯和蜡烛这一点就是让他深痛恶觉。
所以有意无意之间他都会尽量的复制后世的一些生活习惯,所以他从来不住那些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就算是生活所用的家具之类的也是比较排斥传统样式,而是选择比较靠近现代风格的西式家具、小洋楼这些。
你要让他住传统四合院,出门坐轿子,穿马褂留长辫子,摇着折扇上青楼吟唱国破山河依旧之类的事,那是打死他也干不出来的。
这个果汁只是算其中一样,,夏天里弄个鲜榨果汁再加几块地窟里拿出来的冰块,很是消暑解渴,前几天想起了就吩咐手下人准备了些。
不多时,两人就在一处凉亭了齐齐坐了下来,口中的话题已经是从书籍和果汁转道了赵东云前几年的留德生涯。
“德国那边那么遥远,而你又是一个人,不会不习惯吗?”李婉说着的时候:“那时候你怕是刚满二十岁吧!”
赵东云道:“那时候德国那边虽然我国学子不多,但是也有同文馆的几位学子程黄云、永枯他们,偶尔也能见一见,不过大多时候还是孤身一人在柏林,不过一个人也好,这样才能沉下心来去学一些东西,不然光顾着参加同窗聚会,怕是两三年浪费了也学不到什么。”
赵东云留德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形成留德的风潮,在庚子年前的那几年只有赵东云以及同文馆几位零星几个留学士子而已,辛丑年后倒是多了,但那时候赵东云早就回国了。所以他的当年去德国留学和现在去日‘本、德国留学的那些留学生不同,现在的这些留学生由于数量颇多,多少都会有同窗照顾,但赵东云那会可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别说在柏林军事学院里有同窗了,甚至在整个德国都没有几个华人学子。
李婉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赵东云这么说了,眼神里露出一丝向往:“我也想去留学,可是家里不让!”
李婉想去的不是柏林,她想去巴黎!
这个时代的巴黎比伦敦、柏林出名多了,乃是全球的时尚、文学甚至金融中心,无数国家的年轻人都想去巴黎求学、游玩。
赵东云也知道,李婉说想去留学也只是借口,是去玩还差不多!李婉虽然比当代的普通女子眼界开阔许多,但是也只是看多了几本外文书籍而已,和当代其他大家族女子比起来,差距大概就是李婉看的是外文的言情小说,其他闺房女子看的是西厢记等传统言情小说,本质上来说差别不大。
所以求学啊,增加人生阅历这些都不是她所想的,她只是向往了诸多书籍里描绘的浪漫巴黎而已。
这个时代,想要去留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些万里挑一的官派生就不说了,自费生的话除了要有近代学识的底子外,还得要求家中有丰厚的财力支撑的,去德国、英国等泰西国家留学的话,最低标准都得三四百英镑,这说的还是最低求学生活标准,保证交了学费后你饿不死而已。而那些家里当惯了少爷小姐的人出去自费留学,一年下来一千英镑都是不够花销的。
而留学通常是三到四年,就得三四千英镑的花销,这换算成白银的话可是两万到三万两银子。
这几万银子对于富贵家族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寻常商人、地主家庭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