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这种局面的形成和清政府实行的军事政策不无关系。
因为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所以后来的历代朝廷都采取措施,各省兵权、财权、行政大权统归中央,这样弊端渐渐暴露出来,一旦遇到战争,临时派去的指挥官、各地抽调的军队直接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自然大大被削弱了!在这种制度下,八旗、绿营也难逃厄运,再加上*,打仗不败才怪呢。
针对这种现状,曾国藩不顾大清的法律,在团勇内部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在招募新兵方面,曾国藩作了很大的改动,他把“德”放在了首位,其次要求士兵要忠恳、质朴、身体健壮。如果品德不好,就是有再好的身体素质也是白搭。
所以,山村朴实无华、老实巴交的农民成了他的首选。这种乡下人一旦认定了主人,就会终身心甘情愿地为主人卖命,曾国藩的湘军需要的就是这些忠诚的人。
而对于那些散兵游勇和油腔滑调的小混混,一概不收,因为这些人品德不好,今天可以为你效力,明天没准就成了你的敌人,在他们的脑海中就没有忠诚二字,再说,这些人很难管理,还爱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啬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发不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他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所以,在选拔军中带兵之人时,除了能吃苦、不怕死、不势利、有管理才能外,他更看重的是“血诚”。
忠诚是一个士兵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一个人不忠诚,就不配当一名士兵,更没有资格当一名军官了。一个不忠诚的人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在你身边爆炸,试想,如果让这样的人带兵,简直就是自掘坟墓。
所以,湘军军官大多是外表木讷,而心志高远,没有沾染当时浮华社会风气的血诚书生,曾国藩认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给军队带来一种全新的风气。另外,所选将领除血诚的读书人外,还从绿营中挑选少数精于武艺的将弁为营官,教会他们掌握技艺和阵法。
75。抓住契机变革军制2
其次,在军制方面,晚清时期,绿营军采取的是世袭制,捧着金饭碗吃皇粮,过着安逸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就没有了积极性,绿营军*堕落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曾国藩要彻底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优胜劣汰,行就上,不行就靠边站。既带动了兵卒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消除绿营兵在作战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导致军心涣散的弊端,曾国藩在建立湘军之初,即实行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勇丁们受到营官挑选的恩德,如同受到私人恩惠一样,一定会忠心报答,打仗的时候就会共生死,同患难。
这样,湘军在体制上形成了浓厚的家族化色彩,一级服从一级,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带有很强的儒家文化色彩,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另外,针对当时清王朝军纪败坏,民间甚至有兵不如匪的情况,曾国藩在一开始就制定了严厉的军纪,强调“严刑峻法”,并建立严密的稽查制度,明令湘军禁止吸鸦片、赌博,一度连喝酒划拳都在禁止之列。
在吸取了武昌战役的教训以后,曾国藩在练新军的时候,还特别注重了军队内部的团结。
如果一个团队的力量不能集中到一起,就犹如一盘散沙,这个团队自然也不会太出色。一个团队只有团结到一起,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会取得成功。
人心齐,泰山移。军队内部同样需要团结一致。
所以,曾国藩常常苦口婆心地向士卒讲说团结的重要性,告诫他们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然,他也向士卒讲说做人的道理,要他们勤于操练武艺,在国家危亡之时建功立业等思想,像他这样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在历代的名将中也是少见的。
还有,曾国藩为湘军规定的饷章与绿营军相差极大,他认为良将精兵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