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恰恰又是会试的日子。
父亲又让曾国藩进京参加考试,曾家以农为业,本来就不富裕,偿还他借贷易作梅知县的一百两白银后,已经没有钱可以供给曾国藩上京赶考的路费了,只好东挪西借,借来30多吊钱,上路了。
一路上,曾国藩省吃俭用,三月不知肉滋味,即使如此,当他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时,口袋里只剩下三吊钱了。
一般进京应试的举子,大都华服翩翩,高头大马,左簇右拥,风光无限。可曾国藩却迥然不同,他身上的土布衣衫经过多次缝补,早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整件衣衫好像是由几块碎步缝合在一起的,只要轻轻一拽,就会露出屁股似的。在应试的举人中,再也没有比他还寒苦困窘的人了。
任何人在成就事业前都要经过千辛万苦的磨练,这是曾国藩早就明白的道理。年幼时,祖父常对他说:“凡是亲自经过千辛万苦而成功的人,享受成功的果实才能心安理得!”此时,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穷酸而灰心伤感,相反意志越来越坚强。
此刻,除了背水一试,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何况,曾国藩从来就没有想过要退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6。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2
这一年顺天会试的主考官是大学士穆鄣阿,一个难得的满族大儒。穆鄣阿这个人在曾国藩的升迁仕途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后我们会详细介绍。
这一年会试的题目是由皇帝亲自拟定的,正合曾国藩的胃口,这一回提笔再也不觉得生涩了,他将心里所想的,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数千言。很快,结果出来了,曾国藩成绩虽然不算太好,但毕竟入围了——赐同进士出身。
然而,这迟到的同进士的功名没有给曾国藩带来多大的惊喜,而是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窝囊与遗憾。他甚至在发榜当天就想打道回府,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勉强留了下来。
同进士毕竟是一个功名,曾国藩为什么会感到是一种羞耻呢?
清代科举,在殿试之后,录取人数100至400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其实就是“不同进士”。这就好像是现在的鼓励奖一样,只不过是给这些奋斗多年的秀才一个安慰罢了,以免他们想不开或发泄心中的不满,破坏和谐社会。
同进士的身份确实让人尴尬:好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刚要伸筷子时,却猛然发现盘中的美味佳肴粘着一只青头苍蝇,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又好像娶了小妾,不叫小妾而叫“如夫人”,从字面上看,好像和“夫人”一样,而实际上小妾就是小妾,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所以,稍微有自尊自爱的人,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是一种难言之隐的耻辱。曾国藩对这种耻辱久久不能释怀,有故事为证。
据说,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传来一声巨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点儿真背,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可见,这种耻辱成了曾国藩的一个心病,如果想要跟着他混饭吃,最好还是不要揭破他这难言的伤疤。
此刻,曾国藩最大的心愿就是走进翰林院,因为按清朝的制度,在翰林院当官不仅升官比较容易,而且,由于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都是由翰林院的人担任,因而与皇帝、皇子以及皇亲国戚接近的机会就比较多了。起码能混个脸熟,以后有什么好差事,才能被这些掌握大权的贵族想起。
不过,是留在京城还是被分发到地方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况且,曾国藩只是个同进士出身,如何能进得了皇上的眼里,他感到前途比较渺茫。
幸运女神总是偏袒曾国藩,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站在了他的旁边。
经过复试、殿试、朝考后,曾国藩的成绩都很优异,又引起了穆彰阿的高度关注。从这一刻起,曾国藩注定要飞黄腾达,一发不可收拾。
道光十八年(公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