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落到他的肩头时,他立即将影视基地的梦想和建设广电中心的行政使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路。
八十年代兴建广电中心是大力发展广电事业的标志性动作,全国各地广电大楼纷纷拔地而起,不少地方的广电大楼建得豪华气派,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与大楼建设相伴随的是设备更新和节目改革,硬件的升级换代带动了软件的建设,因此兴建广电中心的确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一座座大楼的矗立并未能够带来广电事业的根本性变革与突破。
魏文彬不再想要一座孤零零的广电大楼。其他省区的大楼都已经旧了,湖南的广电大楼还迟迟未建,落后的局面已然形成,这时再跟在其他省区之后建起一座类似的大楼,就算建得比人家光鲜一点,气派一点,意义也已经不大。魏文彬试图在落后的耻辱之中发现暗藏的机遇——既然落后,就要设法后发制人,一举扭转局面,由落后十几年变成领先几十年。
那唯有走综合开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他想要一个影视文化城。
他需要一片宽阔的土地,建设一片现代化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因此拒绝在黄土岭的螺丝壳里做道场。黄土岭可供使用的土地不足百亩,周边没有任何发展余地,而他需要的是几百亩,甚至几千亩。他的梦想是“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
事实上,在看似简单轻巧地接过省委副书记的话茬之前,他早已做过复杂精细的功课,其中包括对传媒业天下大势的分析与判断,也包括像个生意人那样一丝不苟地精打细算,甚至也包括对自己勇气与信心的估量以及对自己前途与命运的掂量。
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原址所在地段名叫黄土岭,这个名字透露了它曾经的偏僻与荒凉。但到了九十年代,黄土岭已经发展成为比较繁华的区域。广电中心原案以四十四万元每亩的价格在黄土岭征地近百亩,总价高达四千五百万。
魏文彬的思路是,放弃城市中心,走向城市边缘,用城市中心的高价位到城市边缘去置换大面积。他向省里提出,征地总预算不变,仍旧控制在四千五百万元以内,到城郊征地,能征多少算多少,保守的估计,可以征得六七百亩。
李青林被魏文彬的超级大胃口吓了一大跳:“以前人们都说我是李大胆,我看他比我更大胆!征那么多地,拿什么钱来开发?玩空手道,太悬了吧?”他说得一点都不错,在未来的日子里,魏文彬会有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
3.4 选址的悬与玄
选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魏文彬回忆说:
“正午书记讲了那个话之后大概三个月时间,我就像掉了魂一样,天天想的就是到底选哪个地方。那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啊,一念之间,定了就定了,后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要受你这一个念头合不合理、高不高明的影响。这个事情,悬得很,也玄得很,前面那个悬是悬崖的悬,后面这个玄是玄机的玄。”
魏文彬绕着长沙城边边走了一圈又一圈,看了一遍又一遍。
第三章 风里飘来桂花香(4)
他首先动心的地方,是河西岳麓区湘江边的一处村庄。
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纵贯长沙,将城区划为东西两个部分。一直以来河东繁华,人口稠密,省市机关和交通枢纽均在河东。河西紧靠岳麓山脉,发展相对滞后。进入九十年代,为了缓解河东的发展压力,合理安排城市区域经济布局,长沙市委市政府准备西迁以带动西片的发展。魏文彬首次看中的地方,就在河西待开发的板块内。事实证明他的眼光不错,后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新址就定在那个附近。
他当时在那里反复盘桓,不忍离去。
“这个地方我去了七八次,村里面的人我都见过,我还在村里面吃过饭,有一次到那里看地去的时候差点被狗咬一口……啊,你还问我记不记得,清清楚楚,全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没有下决心是这个地方的人口密度太大,就靠河边,一户紧挨一户,一户紧挨一户。”
“嗯,人口密度大,拆迁成本高。”本书作者附和了一句。
魏文彬立即正色反驳道:“哎,你还光讲这个钱的问题!其实我想的更深一点。这个拆迁啊,其实不止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文化问题。我去选地方的时候,常常去看人家那个屋场,看人家那个环境,有时坐到别人家里去,抽一条板凳出来和别人聊聊天,从他那个神态看他对这个地方的满足啊,你就知道,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