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必须在一起,相互团结,才能解决生存问题,如在中国西部许多缺水地区,集体仍然是获取水资源的惟一手段。但组织结构复杂自然会加大管理成本,这在不计效益的计划经济时代是司空见惯,为的是实现低工资普遍就业。稍年长的读者都知道,这种体制还是我国很长时间内的公民生活资料分配形式,所谓“单位”,既是生产的组织形式,也是生活的组织形式,个人离开了单位,显然将一无所有。法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人口少,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上就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法国自然经济,如葡萄酒、奶酪等生产者,其产品背后都是一个个农村自然户。当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法国,公民的任何生活资料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没必要对集体有所依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法国人生活水平高、假期多,要维持这种生活模式,受雇的个人必须一专多能,这是保证法国实行高薪金制的前提。从管理学角度讲,组织架构越简单越有利于责任到人,并强化个人在任何组织系统中的作用,人人对岗位和程序负责。许多在法的中国学者经常对我说过,国内人际关系复杂,法国人际关系简单,较少浮躁和功利主义现象。细想很简单,就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差异。法国人竞岗上班,招聘是公开的,职务描述很清楚,一旦应聘就有一份权利与义务的合同,其中包括未来发展空间。职业感强,珍视工作岗位。按程序办事,讲章程、法制,不需要通融,只向工作规程负责。平时既不需要刻意与领导、同事处好关系,也不要整天刻意加班加点,求得什么好感,对人的考评是业绩,而不是非岗位描述的其他因素。这种组织架构我们过去讲得较少,我认为这是法国个人发挥作用的机制性保障。但中国独特的管理文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人的协调能力。当一个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一起,法国人明显表现得不够灵活,常常教条主义十足,而中国人又显得过于灵活,变通能力很大。有道是,在中国没有容易办的事,也没有办不成的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可思议的中法文化差异(3)
诚然,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谁也不能就中国的集体主义和法国的个人主义评判出孰好孰坏,因为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许多法国朋友,包括政治家们对中国的集体主义羡慕不已。世界著名的思想库,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德蒙佩里亚尔(Thierry de Montbrial)曾多次说过,正是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国家至上精神,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阿尼尔市长阿希尔曼也向我说过,如果法国人像中国人那样国家至上,法国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但也有中国在巴黎的学者对我说过,过分依赖集体,将降低国人的主观能动性,从长期而言,对一个竞争中的开放社会和国家是不利的。
由于法国人注重个人的首创性,似乎天下没有他们干不了的事情,在世界任何角落,总有一些艺高胆大的法国人在干他们想干的事。阿富汗战争刚结束,年仅22岁的玛丽· 德·波旁小姐就来到喀布尔建立了一个人道主义的NGO。读者一看名字就知道,她是波旁王朝的后裔,还是位公主(Princesse),我问她为什么一个小女孩要只身一人来到兵荒马乱的喀布尔。她对我一耸肩,说了声:“我愿意”。她还问我,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不要志愿者,她现在就想报名。果不其然,她说到做到,马上给我寄来了简历。我由此想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说起过曾在30年代发现北京猿人的法国神父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的故事。这位法国神父只身来到中国,从当时的北平乘火车到琉璃河车站,然后改骑15公里小毛驴到周口店主持北京猿人发掘工作的。在当时的旧中国,田野工作相当艰苦,德日进吃不好,住不好,还要以骑小毛驴代步,他还就此学会“嗒”、“驾”、“唷”的吆喝骑驴或骡的本领。我想,无论是波旁王朝的玛丽小姐,还是法国神父德日进,这些独往独来的“蝙蝠侠”之所以敢闯遍天下,凭的就是个人的首创精神。说到这,我还有一位法国摄影师朋友,叫吕布里内埃(Lubliner),也是位艺高胆大之徒。他在人类进入千年之际,一天拍摄一张埃菲尔铁塔,张张都有特色,在法国很有影响。这次法国在华文化年,他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游说了法国各个部门,包括法国著名的珠宝商宝诗龙(Boucheron)和法国著名报纸《世界报》。他就像一个“蝙蝠侠”,经常往返穿梭于中法之间,终于与上海东方明珠塔签约合作举办其展览。我问他,如此执着,万一最后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