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了解对方的特点。我们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有相似或相得益彰的地方。有人说我们是足球解说中的黄金搭档。也有人在网络上写文章说喜欢我们的“足球相声”。其实,这首先是张路老师的个人综合实力和年龄阅历,能够从容地应对比赛里的一切情况;其次,我对足球、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也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到了可以笑对赛场风云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解说风格,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很快产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元素。
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之间有了良好的默契,就算在很快的节奏下,我们也很少出现抢话叠话的情况。我知道他两个短句之后一个长句,稍稍停顿,再连两个短句。他知道我两个词或两个单句,之后加一个长句或者加两个长句。我们在激烈快速的场面中,能保持思路一致,语言上相互配合。
我们之间的默契还体现在相互帮衬和维护、圆场,又不是盲目的护短。一次分析意大利国家队的时候,张路提出一个观点,说意大利没有好后卫。后来有些人在网络上对他恶意谩骂。作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对此很气愤。更重要的是,客观上我也赞同他的分析。到了下一周的转播,我在解说中对张指导说,我非常赞同您提出的意甲没有好后卫的观点,因为意大利队队长卡纳瓦罗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他们没有好后卫。
幽默的人生是反躬自笑的人生,幽默的足球是看透了的足球。30岁之前让我幽默,我会觉得体育有什么可幽默的?2001年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在解说中,首先是发现幽默之处,其次是表达能力到位,而且表达的时候需要两人相得益彰,不断深入。这在曲艺中叫“三翻四抖”,在戏曲中叫“一唱三叹”。这种感觉很奇妙,没有交流准备,而是在比赛之中随意地迸发。我们这五六年下来,不敢说每场意甲的转播都有乐子,但每个月肯定都会有。也许这和我2001“中卡之战”风波的经历有关。从那以后,比赛对我来说也许不是胜负,而只是另一个复杂又丰富的人生舞台吧。
2001年5月份,罗马夺得联赛冠军,观众冲进场把队员衣服扒光了,我和张路说得很轻松搞笑,当时我们也被现场的气氛所带动。意甲有两名队员,一位是迪那塔莱,另一位是迪米凯莱,这两人的名字仿佛是故意和解说员找茬。我们用很自嘲的口吻,说这俩队员就是成心让解说员犯错。他们一块在场上,还都踢前锋。张路又补了几句,说他们个头差不多,动作差不多,球衣黑白竖道的,号码也看不清楚。意甲场上有一位参加过1990年世界杯的老队员,我说这就是足球场上的活化石,张指导立即接着说头发都没有,牙都没有多少了,老队员修炼成精了……
。。
李惟淼
和我合作最长的顾问是前国脚李惟淼。李指导是70年代后期的国队家队员。1995年我第一次出道解说大赛,就是和他一起主持美洲杯。1995年我们开始转播德甲联赛,他做我的转播顾问,一直到2003年“非典”。因为一些个人原因,他不再来央视做德甲转播解说顾问。我们一起做了8年,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令人难以忘怀。
李指导年龄和张指导相仿,是非常认真坦诚的人。他50多岁,是梦舟明星足球队教练,有时候还上场踢球。他踢球技术细腻,非常认真,让人感受到老一代运动员的朴实与风度。李指导的解说风格平实、朴素、专业、准确,语言简练。虽然年龄差了将近20岁,但我们是好朋友。
我们经历过一次演播室惊魂:一次德甲转播时,中场休息出解说员的镜头,我正说话,头顶上一根手指粗的灯管掉下来了。幸亏我当时身体前倾,手臂撑着身前的台子,面对镜头说话。窜着火苗的灯管顺着我的后背,垂直落到地上,而且还把我的椅子烫了一个“漂亮”的洞。当时演播室就冒起了烟雾,烟很呛人。如果不灭火,势必引起火灾。我把一个话题交给了李指导,希望他能多说一会儿,把镜头切至他的个人特写。我则迅速拿起矿泉水灭火,手脚并用,把火给灭了,然后镇定坐下,重新面对镜头。李指导说了很长一段话,等到全景镜头,一切又风平浪静,观众并不知道差点发生一场火灾。事后查看,我坐的办公椅靠背上,烫了两分钱大的圆洞,地毯上是黑色长条状烧痕,越想越后怕。
李指导还参加了2002年世界杯后方的解说和评论。当时我们希望他能去韩国和日本现场,但因为他是北京市体育总会的秘书长,不能请假太久,所以没有成行。至今还有很多人怀念我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时光。
书包 网 。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