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和贫困之人为了发迹,纷纷投向教会,因为教会可以收取什一税,接受土地租赁者的地租。到16世纪后期,葡萄牙的修道院从200个增加到400个,入教人数激增。农村自耕农也同样破产了,他们的农场和小块田地,逐渐被因航海发家致富的贵族、官吏和冒险家们看成投资场所。他们收购了土地,将自耕农逼到绝境。自己却摆出老爷的架式,虽然有些人并非是世袭的“老爷”。
在城市里,随着扩张和快速致富,产生了许多新的国家机构,官吏大量增加,宫廷人员由若昂国王时的200人,增加到曼努埃尔国王时的4000人。在这1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的高官,仆人的增加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数字。贵族拥有万贯家产,却不思进取,庸庸碌碌,吟风弄月,勾心斗角。城市的中产阶级梦想进入宫廷。每年都有数千名青年涌入里斯本,希望找到一个雇佣他们的贵族或者阔太太。当时的一名外来的教士,对里斯本的社会风气大感惊奇,他发现“这些人宁肯忍受一切痛苦和屈辱,也不愿学点技术”。干活是黑人和摩尔人的事,谁有后台,谁就不必干活,谁干活就意味着谁没有本事。
在航海大发现迅速致富的35年后,维森特的戏剧真实地把葡萄牙海外扩张的后果表现了出来。来自国外的财富促使一个不事生产的阶层的成长,这个阶层如同赘瘤般地吸收国家集体和其他部分的养分越长越大,以 至压断了国内劳动者的脊梁骨。
2。葡萄牙的王位危机。
危机总是积累出来的,更可怕的是,一边窥视的对手动作极为凌厉。
始作俑者是葡萄牙的国王若昂三世,1577年,他逝世了。他的逝世给这个国家留下一个未尽的故事,和许多王朝一样,继承王位者的能力和作为仍然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个继承者是他的孙子,一个只有3岁的孩童:塞巴斯蒂昂。王太后在国王年幼的时候摄政,而这个王太后不是别人,正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妹妹卡塔琳娜。这个决定在议会一公布,民众代表就起来反对,他们不希望一个卡斯蒂利亚人主持葡萄牙的国政。
兼并(3)
1562年,摄政5年的王太后放弃了摄政的位置,由前国王惟一活着的弟弟恩里克大主教摄政,等待幼主成年亲政。
小国王即将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他的老师告诉他,自从在东方发现了香料,葡萄牙就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国家。此时葡萄牙的东方帝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连摄政的恩里克主教都说,维持对印度的统治,看起来只有依靠上帝的神迹才做得到。
船只的吨位越来越大,但是海上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在亚速尔群岛和里斯本之间,越来越多的荷兰海盗和英国海盗肆无忌惮地抢劫,葡萄牙不得不派出舰队为他们护航,军事费用一路上升。
而在印度,总督府的设置日现臃肿,人浮于事,许多职务只是为了一些人领取薪水。印度从别的欧洲国家进口了先进武器和葡萄牙竞争,虽然在海洋上葡萄牙人称王称霸,但是在陆地上,他们的要塞始终面对攻击。借着武器的优良,葡萄牙人在正式战斗中常常以少胜多,但在平时驻扎的地方,葡萄牙的部队却不断遭人袭击,在远东的葡萄牙货栈商行也不断受到抢掠。
到了1570年,葡萄牙人认为,为了贸易,在东方维持一个巨大的军事力量是没有必要的,就是坚持下去,局面也难以持久。这一年,他们开始放弃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将那里的一些生意出租给商人。因为国家实在拿不出钱来组织舰队维持东方帝国。“印度的烟幕”在16世纪70年代开始消散。
小国王的视野自小就被带到另一个方向,那就是非洲。
在印度遇到困难以后,在葡萄牙就有人宣称应该开辟非洲的殖民地代替在印度的殖民地,即在从安哥拉的海岸到莫桑比克的海岸上,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在内的大帝国。这是一个葡萄牙人熟悉的“家门口的帝国”。许多城镇的议员也被这种思想所激励,建议增加在非洲的要塞,增加用于非洲的军费,有的贵族甚至说自己可以承担一部分远征的费用。
小国王被这种情绪所包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征服非洲的异教徒。1568年,小王子开始亲政。10年间,他一个劲地想组织军事行动。1572年,舰队在特茹河口集结待命了,但是一阵风暴就把船只全毁了。
小国王年轻气盛,两年后偷偷跑到了北非,准备对摩尔人发动战争。临走时留下命令,一旦时机成熟,全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