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居的生平要事略作介绍。
李万居,1901年生于台湾省云林县。年轻时,李万居曾西渡大陆,求学上海,与章炳麟等人有过师生之谊;二十五岁赴法国留学,七年间先入巴黎大学文学院,后攻读社会学,兼读政治课程;回国后,举家迁居南京,任职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抗战期间在香港、广州一带活动,从事对日情报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万居参加首批赴台接受工作,负责接管新闻业,随后筹办并出任台湾《新生报》发行人兼社长。李万居曾荣膺甲等胜利勋章,并高票当选第一届台湾省参议会议员、副议长,并五次连任。台湾“ 二·二八事件”爆发,他又是事件处理委员会常务委员……问政、办报、组党,构成了李万居平生三件大事。1966年,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中,李万居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 草莽书生”李万居一生遭际,记载着近现代史上台湾知识分子为挣脱黑暗,饱染忧患,命途多舛的坎坷历程;他后期的政治生涯,尤其折射出七十年代以来国民党党外政治势力运作、影响的印记。李万居以问政、办报、组党构成的行为表现及思想实践,恰恰是战后台湾在野政治反对势力演变历史的浓缩。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安排。1985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杨锦麟在厦门结识了早已移居香港、李万居的次子李南雄,初次相会,俩人竟是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缘,便开始了几年的通信与交谈,还结交为“ 学术上的挚友”(李南雄语)。作为已故者的直系亲人,照理,这位日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主任、教授的李南雄,对先父的一生,比起外人杨锦麟有更多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发言权,况且,台湾战后政治发展正是他的研究范畴。
对于李南雄最终没有自己动手,个中的缘由,旁人不好妄加猜测。总之,对于李万居“ 一生所反映的历史演变与政治现象淋漓尽致的发挥”,包括“ 作为一位严肃的研究者,需要到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及有关单位查证”等等,“ 这正是杨先生的承担”。随后的几年中,杨锦麟努力地访问李万居的诸多旧属、亲友、同事,广泛搜集不易获得的文字资料,研磨考证,通过李万居生平问政、办报、组党三件大事,对其主要经历、思想、关键性行为,以及他“ 二重性格组合”、历史作用等一一考证厘清,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李南雄也十分愉快地“ 设法提供手边的资料”,权充被访问的对象,“ 书稿完成之后,我也权充试读员”。
四、二十多万字的《李万居评传》,“ 作者情况熟悉,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
杨锦麟萌发为李万居撰写评传的年头始于1984年,选题本身带有相当的挑战性。
二十多年前,海峡两岸的政治形势远不是当下。虽然,八十年代末期的台湾政治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比较政治学领域饶有趣味和深意的话题,这些演变转化的历史背景和深层结构上的原因,颇值得研究;但这同样又是一个敏感、艰涩的话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大十年(4)
困难首先来自资料的极度匮乏。对战后台湾历史,尤其是对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认知,当时的大陆学界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在条件相对优厚、专事台湾问题研究的厦大这所机构,对战后台湾历史尤其是对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认知,几乎一片空白。
起步是艰辛的。虽然杨锦麟已经是竭尽所能地广泛、大量地搜集可能获得的报章、刊物和其他资料,但这些资料对于一个深入研究者而言,显然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那时的杨锦麟自然也无法像今天一样,自由地行走于两岸三地,他只能是在海峡这一边的大陆,凭窗眺望,苦思冥想,而无法实地考察李万居活动过的台湾外部环境,以增获更多感性体验。因此,从选题酝酿,收集、整理资料到撰写大纲、完成书稿,杨锦麟前后花费了近七年的时间。
杨锦麟这部早年著述,虽以评说结构,学术价值却远远高于此。
蜚声海内外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 台湾学”始创者陈孔立教授,一向非常得意杨锦麟,对自己的这个学生偏爱有加。大病初愈,陈孔立亲自为《李万居评传》作序,评价这是“ 一项为台湾反对运动寻根探源的工作”。“ 作者把李万居放在当时的台湾,台湾与整个中国,乃至国际环境中进行考察,见解独到”,他还称赞该书“ 学术价值不囿于一部历史人物评传的范围内”。
初出茅庐的第一部专著就受到如此评价,并很快引起业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