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唐朝初年,官府禁止人民自由进出国境,若要出关,必须手持〃过所〃,相当于今天我们使用的护照。如果没有〃过所〃,就是〃私度关〃,也就是偷渡。按照唐朝律令,私自出关者判处一年牢狱,偷渡成功者则罪加一等。之所以颁布如此严格的法律,是为了控制民间和境外的私下接触,而获得官府允许出关的人,往往又肩负着刺探敌情的使命。这个手段在随后唐朝对东突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玄奘离开长安前往河西期间,唐朝与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官府更加不会随便发放〃过所〃,直接导致了玄奘无法正常出关。
玄奘在凉州一呆就是一个月,由于他在当时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僧人,离开长安来到凉州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因此收到了不少讲经的邀请,很快就成了凉州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出名有时候并不是好事,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凉州都督李大亮突然派人请玄奘前往〃一叙〃。
李大亮(公元586年~公元644年),陕西泾阳人。年轻时在隋军中任职,李渊定都长安后归顺唐朝,因擅长屯垦民生而被提升为金州(今陕西安康)总管府司马。随后,李大亮奉命出兵荆襄一带,攻取城池十余座,以功升安州刺史。后镇压辅公祏起义,升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唐太宗贞观年间改任交州(今越南河内)都督、太府卿。在出任西北道安抚大使期间,李大亮上书建议唐太宗以治理内地为本,对边地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招抚政策,避免使用武力,以节省国家财力和徭役,恢复生产,获得采纳。贞观八年,李大亮调任剑南道寻省大使,次年初随李靖出征吐谷浑,大获全胜。后来唐太宗担心由唐朝扶持的吐谷浑新主慕容顺不能统其国,又派李大亮率数千精兵前去声援。李大亮因功被晋封为武阳县公,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五年,薛延陀南侵,李大亮配合各路唐军大破之。
由此可见,李大亮是一个有着丰富军政经验,尤其擅长后勤保障的能员,所以在执行〃禁边令〃上也是一丝不苟。可能是由于玄奘名气太大,有人就向他报告了玄奘到达凉州的消息:
〃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这句话看似模棱两可,实际上是在暗示玄奘很有可能是间谍。作为凉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李大亮最重要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即将到来的针对突厥的战争做好准备,包括物资集结、百姓安置等具体事务,另一方面则是情报搜集、缉拿奸细、盘查出入,这些都与〃过所〃密切相关。因此,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李大亮不敢掉以轻心,自然将玄奘列入调查范围之内。在经过调查后,李大亮发现玄奘不可能是奸细,但自己也不能违背朝廷命令在战前敏感时期放他出关,鉴于玄奘的特殊身份,他只好派人把玄奘请来,客客气气的希望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并建议他返回长安。
没有〃过所〃,又被凉州的最高长官〃勒令〃返还,玄奘遇到了西行路上的第一个难关:如果返回,西行取经的宿愿就将落空,下一次机会很可能遥遥无期,进而抱憾终身;继续西行,一旦被捉,不但会受到严重惩罚,还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去留进退之间,往往被各种现实的因素所左右。有人动摇,有人退却,有人逃避,有人委曲求全……可玄奘选择了坚持,选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无权无势,却是真正的强者,精神上的强者!
←虹←桥←书←吧←。
第19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5)
玄奘没有当面拒绝李大亮的要求,但是在他内心,作为一名虔诚的佛家弟子,他坚信这只不过是佛祖对自己前往印度取经的决心和信念的一次考验,只要坚持,佛祖就一定会保佑自己,所以玄奘决定不听李大亮的〃劝告〃,寻找机会私下离开凉州,潜出边关出境。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有时候却能让人更加清醒的迈出下一步。
当时的凉州正处在紧张的战备状态,不但关防严密,玄奘也很可能已经被官府的人盯梢。为了方便行动,玄奘减少了讲经的次数,深居简出,一边做准备,一边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也许是因为军务太过繁忙,也许是看到玄奘〃听话〃了很多,凉州都督李大亮在那次谈话之后便放松了对玄奘的〃监管〃……只要玄奘不继续西行,让他呆在凉州修行布道也没什么不好,所以就没有派人将他强行送回长安。李大亮的一时〃松懈〃给了玄奘暗中行动的时间,玄奘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当时河西佛教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