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中间的转换没有什么清楚的过渡,造成悬疑震慑的艺术效果。
许鞍华的第二部电影,是1980年拍摄的《撞到正》(又名叫《小姐撞到鬼》)。这是一部恐怖喜剧,描写一个小戏班到乡下地方演出时,遇到一些被无辜毒死的鬼魂,它们既想报仇,又想从活人中找替身,因而闹出一系列“鬼上身”的恐怖搞笑事件。该片导演手法灵活,特别是那些科幻片式的特技效果,给人以相当有趣的新奇感。
从《疯劫》到《撞到正》,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主要着意于技巧的追求,对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手法进行大胆探索,有时甚至到了为技巧而技巧的地步。
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时,许鞍华曾经拍摄过三部一小时的电视影片《狮子山下》,其中的一部名为《来客》,反映逃到香港的越南难民的生活。
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许鞍华深入到这些越南难民中去搜集资料,和他们混得很熟。难民们很信任她,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真实故事讲给她听,使她非常感动。她写了个影片的故事大纲,拿着它到处兜售,希望制片公司能够投资拍片,但遭到了一些制片公司的拒绝,有的担心故事太复杂,有的担心成本太高,有的担心不卖座。但她并不气馁,终于获得了支持。不过,制片公司有个条件,拍片成本不能太高。为了能够拍片,许鞍华作了让步,把故事中涉及的美国外景改成了菲律宾,并且把重点放在内景和颜色方面,终于搞出了她的第三部影片,即表现越南难民命运的《胡越的故事》。
《胡越的故事》完成于1981年,这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转折点,显示了她从着力于形式主义的探索而转向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回归。
人的命运是《胡越的故事》所着力表现的主题。影片以平实的手法描写了华裔越南难民胡越(周润发饰)的苦难经历,他随着汹涌的难民潮漂泊到了香港,在难民营中不顾一切地挣扎求存。后来,他认识了同是从越南来的少女沈青(钟楚红饰),彼此倾慕,计划利用假护照一起取道菲律宾前往美国唐人街生活。但到菲律宾后,沈青却失踪,被“蛇头”卖到马尼拉唐人街的妓院。胡越追到马尼拉,为了赚钱赎回沈青,不得不替唐人街的黑社会头目当职业杀手,过着冷血虐杀的生活。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黑社会的头目布下陷阱,将胡越出卖给菲律宾警方。经过一场激烈的枪战,胡越自己虽然脱险,但女友沈青却不幸被杀。胡越悲愤交加,潜回黑社会头目的住处报仇雪恨,然后划着小木船徐徐出海,继续过他漂泊的生活……《胡越的故事》的后半部拍得较粗,不太讲究细节,曾经引起非议。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人们共同肯定的,那就是这部影片突破了70年代至80年代初香港电影创作题材的狭隘局限,第一次道出了东南亚华裔难民在海外的命运与波折,为香港影坛带来了新的震撼。在1982年举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活动中,《胡越的故事》获得很高评价,列入“十大华语片”的第二位。
1982年,许鞍华创作出了后来被称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的《投奔怒海》(青鸟影业公司出品)。
影片取材于70年代中期越南南方的那场大变革。主角芥川汐见(林子祥饰)是个日本记者,在越南南方解放时曾经热心地报道过那里的一切,但在几年后重返旧地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个辛酸的故事。最后,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摄影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越南少女琴娘(马斯晨饰)和她的弟弟逃亡。琴娘登上逃往大海的渔船,却不知芥川的生死,只是一片惘然及悲愤地面对着大海……按照《投奔怒海》的剧情,影片本应去越南拍摄,但由于环境不允许,许鞍华便选择了风景和气候都与越南相似的海南岛作为外景地。当时,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极大的胆略和勇气,因为,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之一在台湾,而台湾有关当局又明令规定,凡是回大陆拍片的香港导演或演员,其所有影片一律禁止在台湾上映。但许鞍华并不理会这一切,她说,“我要追求我想追求的东西”,“为了把片子拍好,我们愿意冒险”。
从1981年12月底开始,许鞍华带着摄影师、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海南岛上奋战了四个多月。无论是对于演员的表演还是景物的拍摄,她都力求“尽量真实”。例如影片中有个叫阿乐的角色在垃圾场上被手榴弹炸死,但拍摄时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许鞍华便动用人力和车辆,拉了六车垃圾和三车铁皮罐头去作人工布置,制造出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投奔怒海》的拍摄,再次显示了许鞍华的艺术创造